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铁十字 > 第二百一十九章 舆论攻势(下)

铁十字 第二百一十九章 舆论攻势(下)

作者:月影梧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01:34 来源:笔趣阁

罗斯福强调道:“给前线发电报,艾克、乔治和各主要军官一定要撤出来,这次打输和他们完全没有关系,我们不能失去这批有经验且与德军交过手的军官,他们对提升国内部队战斗力具有关键意义。”

史-汀生问道:“按现在的速度,撤退完毕还要几天?”

“最多只能再坚持5天。”阿诺德哭丧着脸,“我已调集所有在非洲的重型轰炸机和运输机投入撤退,总数高达1200多架,这段时间国内新出产的b-29和c-47持续不断向肯尼亚方向供应,但损失实在太大,比例甚至超过了对德战略空袭的数字。”

为维持这条运输补给线,年初时美国不惜停止向英国供应飞机以便全力保障需要,几个月来前后累计调入的各类型飞机总数高达2800多架,相当于在南非同样派驻一个第八航空队。问题是这条路线实在距离遥远,德军截击、机体损耗、设备故障、飞行员疲劳及恶劣天气都是损失率居高不下的杀手。

这两天冒着战火强行抢运也完全是饮鸩止渴的做法:所有飞机不再向前线输入补给,以前专用于油料运输的飞机也抽调出来运输人员,设在赞比亚中转基地的油料库存快速消耗,5天近乎是运输极限。阿诺德也不敢用得太狠,毕竟从赞比亚卢萨卡空运去南非还要再飞一次,到时候如果运力不够,等于好不容易撤退出来的部队又淤积在赞比亚——无非是换个被俘虏的地方。

德军战斗机数量短期内翻了一倍也给空运带去前所未有的压力,让美军损失率陡增,机群损失远远超过补充速度。美国陆航毕竟不是超人组成的,重型轰炸机组一方面在英国大量损失,另一方面在非洲大量损失,对实力雄厚的美国人而言也不是小数目。

即便这样抢救,救出来的也几乎全是徒手兵——英国人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只能至少还带上了部分机枪和少量小口径火炮,现在为尽可能减轻分量,除食物、药品和随身步枪外,所有物资和装备悉数抛弃,甚至紧急到连破坏的时间都没有。只有到了这时,众人才追悔当初没有及时撤退——那时候为维持一条体面的战线,为对印度洋战事有所交代,为能救援从埃及撤退下来的英国部队,为不至于一战就溃退到南非,硬生生在肯尼亚保持了10万军队,没想到依然逃脱不了这个下场。

“撤到南非就好了。”史-汀生叹了口气,“那里有足够的补给和装备,也有比较完善的防御措施,能够将部队重新武装起来。”

其他人都摇头,显然对此很不乐观:脆弱而漫长的空中通道不知最后能救援出多少部队,这些惊魂未定的士兵要想再上战场至少需要几个月的休整和补充,各师战损率奇高,完全就是要彻底重建的节奏。

“如果……我是说如果……”罗斯福开口问道,“敌人趁势进攻南非,我们能守住么?”

众人“刷”地把目光投向了马歇尔和金上将,两人近期联手组织了“支点”行动,围绕增援南非的目标而展开:陆军派出由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担任军长的第10军,准备固守这个盟军在非洲最后的桥头堡,海军则由特纳少将领临时编组的南方特混舰队为运输船队护航。这次战役是两人在罗斯福陷入昏迷后在参联会高层会议上提出来的,并在总统重新恢复工作后第一时间就敲定了方案。

这无疑是一次非常冒险的行动,护航舰队由特纳少将全权指挥,整支船队除6艘护航航母外,没有一艘正规航母,连战列舰也只有2艘老掉牙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实力异常孱弱,碰上联合舰队不堪一击。但特纳充分发挥了胆大心细的特点,认为加勒比海、巴拿马战役结束后,连续作战的日德海军也急需休整,这时行动可获得相对理想的窗口期。一旦过了这个时间点,除非英美海军的实力恢复到完全压过轴心,否则就不要指望再次大规模向南非增兵。

在他看来,以国内目前的造舰和训练速度,海军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间不会早于1944年春天——他等得起,南非可等不起!

这个观点最终打动了金上将,恰好陆军和护航航母都是现成的——本来是为开展攻略亚速尔群岛准备的兵力,反正b计划短期内也没有实施机会。马歇尔经思考后也赞同该设想,为安全起见,整个行动分为两段:舰队先到巴西,然后根据情况决定下一步行动,确保安全后再从巴西去南非,兵力投放也分成数次,一次只投放一个师。从目前情况来看,占领马达加斯加后,轴心注意力依然在肯尼亚,德国陆战队在坦噶尼喀登陆后,近期对南非登陆作战的可能性进一步下降。

“目前一切顺利,船队刚刚离开巴西港口,大约15-16天后可到开普敦,一路平静,结合今天的情报分析,我不认为短期内会遭遇敌军主力部队。”金上将对此表示了谨慎乐观。

实际上,参联会成员对向南非投放兵力并非没有反对意见,比如路途过远,该战场不具决定性意义,海军实力尚未恢复等等。但有一点众人一致承认:南非这个重要的桥头堡绝不能失去,一旦失去,美国就要彻底退守美洲大陆,那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军事挫败,更会带来政治被动——连连丧师失地,哪还有民心士气再打下去?

“在第10军全部登陆及非洲战区的人员撤退完毕后,南非陆军兵力相对比较雄厚,总兵力预计可达30万(包括南非本土部队20万),物资供应也比较充足——这是防守南非的有利条件。”马歇尔认真剖析起局势来,“肯尼亚战事结束后,敌人要进攻南非一共有三条路,其中两条陆路、一条海路。”

“第一条陆路是占领坦噶尼喀后绕马拉维湖西侧进赞比亚、走罗得西亚然后从北面进攻南非,这条路整体路程超过2500公里,交通不便、补给困难,我们认为德国人不会选择,顶多派少量部队向赞比亚渗透占领;

第二条陆路是绕马拉维湖东侧借道葡属莫桑比克,然后穿越整个莫桑比克进攻南非东北部,姑且不论葡萄牙人是否同意德军入境,从距离上来看,该路线差不多也有2500公里,唯一有利的是补给相对便利,德国人可利用莫桑比克港口就近补给,我们认为这条路被选中的可能性非常小;

第三条是海路,敌军以马达加斯加为基地,在南非东海岸登陆——比如德班就是比较理想的港口,我认为这个可能性最大。但即便是南非东海岸,与马达加斯加的距离也超过1500公里,敌人不能指望陆基机场掩护,所有物资和船队必须走莫桑比克海峡或从马达加斯加外海绕行,我认为这超越了德国人现阶段的后勤保障能力。

他们刚刚才占领马达加斯加,无论物资还是补给都储备不足,大多需要从本土调运——距离在13000公里以上,相当于我们从东海岸运输到开普敦,从以往情报并结合德意工业、后勤能力分析,我不认为他们短期内具备维持10万以上兵力的补给能力。最关键的一点是,非洲并不是轴心核心战场,德国绝大部分兵力和补给都投放在俄国前线,他们不可能也不屑于在非洲投放过多兵力——否则在坦噶尼喀登陆的就不是区区两万人了。”

马歇尔这一大堆话说得罗斯福晕头转向,但最后一句显然听懂了,追问道:“您判断敌人不可能进攻南非?”

马歇尔沉吟一下后道:“确切地说是短期内不具备进攻能力,中长期很难说,不过我们也不必害怕,双方补给线距离大致相等,我们的运输能力数倍于德国人,打消耗战我们完全打得起!而且,德国在陆地战争上还有俄国这样一个重量级对手,我们只需分心部分太平洋战场,双方的重心和战略路径选择完全是不一样的。我倒希望敌人能进攻南非,那样就有机会给他们迎头痛击。”

金上将补了一句:“如果敌人要进攻南非,最大可能就是利用4-6个月时间在马达加斯加囤积物资,然后以该岛为基地发起进攻。所以我初步认为敌军暂时不会大规模进攻南非,但小规模的袭击、窜扰恐怕不会少,最极端的情况是在南非与莫桑比克交界处——那里最接近马达加斯加,用少部分兵力建立一小块控制地盘,但从德军一直比较谨慎的态度来看,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罗斯福点点头:“南非短期内没有危险我就放心了,从肯尼亚撤退下来的部队还需依靠这个基地进行补给和休整。但是,对德日在印度洋上占据优势的局面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必须想办法对其进行削弱。”

但金上将随后一番话又让他把心揪了起来……(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