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铁十字 > 第十八章 俄罗斯的冬天(3)

铁十字 第十八章 俄罗斯的冬天(3)

作者:月影梧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01:34 来源:笔趣阁

宽大的办公桌前,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官、红军大将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秋列涅夫愁眉苦脸地放下手中的情报卷宗,用力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认真地思考起当前局势和战争来。作为大战爆发前仅有的5名大将之一,他的资历很深厚。内战期间,作为一名骑兵出身的优秀将领,不但在战场上有杰出的表现,在政治上也站得特别稳——他属于谢苗-布琼尼系统,一直被斯大林同志视为自己人和心腹手下,是政治上可靠、作风上过硬、工作上努力的典范之一,不论大清洗的风怎么刮,始终都没吹到他头上。

除此之外,秋列涅夫还有一点非常好的地方,大概是骑兵将领出身、个性洒脱的缘故,他与很多高级军官都非常合得来,人缘很不错,脾气也不坏,人品更是有口皆碑——哪怕在大清洗这样人人自危的时刻,他都不愿意作落井下石的事,甚至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了一大批手下。基于这样的特点,斯大林同志很器重他,大战前夕提拔他当了最重要的莫斯科军区司令员。

当然,秋列涅夫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一直以来他都坚守在默默无闻的岗位上,虽然级别很高、地位显赫,但他的指挥能力似乎与军衔有点不太相称,作为一名骑兵将领,他的整体指挥思路和想法大体还停留在国内战争时期,跟不上机械化战争的演变,在很多观察家眼里,他与图哈切夫斯基正好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典型。幸亏他不像布琼尼那样糊涂与墨守成规,依然如饥似渴地学习装甲战的精髓,因此磕磕绊绊地跨入了现代战争的门槛,不过就连他自己也承认,无论与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还是与瓦图京、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等人相比,他的指挥水平都处于略逊一筹的地步。

斯大林本人也好,红军总参谋部也好,大体都了解一些实情,经常将他配属在次要战场上,这既是一种爱护,也是一种保护。事实证明,他在次要战场干得还不错,起码认认真真完成了交代给他的任务而没有捅娄子,在红军中这样的高级将领可不多了。

由于夏秋之交的特殊变化,原本历史上应该出现的外高加索方面军、北高加索方面军、南高加索方面军均未设立,只有高加索方面军的番号一直保留着,身为高加索方面军的最高领导,他手下一共拥有6个陆军集团军、2个飞行集团军、3个独立军,满满当当80多万兵力,而与他对峙的德国克莱斯特集群大概拥有近50万兵力。在夏秋之交的战事中,虽然高加索靠近罗斯托夫方向、相对平坦、有利于装甲战与运动战的地盘都被克莱斯特打了下来,但秋列涅夫依然牢牢守住了高加索山脉各隘口,“挫败”了德军在黑海沿岸的登陆企图,保存了大部分兵力。这份功劳不敢说与优秀的方面军司令员相比,起码比沃罗涅日方面军强太多了。

现在他面临新的问题:斯大林和总参谋部命令他抽调可靠部队进入波斯作战,并要求警惕土耳其方面的行动。

原本秋列涅夫的压力没这么大,斯大林最初只要求从高加索方面军抽调5万兵力,他会再从中亚抽调10万兵力然后交给可靠的将军统帅,但在英国人的一再要求之下,莫斯科变更了决定,最终答应从高加索方面军抽调10万兵力,从中亚抽调5万——他从配合变成了主导,这让他觉得困难很多、问题很大。

在是否考虑更换秋列涅夫方面军司令员的问题上,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两人的意见也不统一,朱可夫从战局出发,希望把更加凶狠好斗的科涅夫调到高加索方向来,而把秋列涅夫换到目前风平浪静的西北方面军去,而华西列夫斯基则认为不能做这种更换,一来秋列涅夫在这个位置上干得很不错,没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而科涅夫一直给总参谋部和斯大林同志惹麻烦;二来秋列涅夫的个性和脾气能够团结属下,并妥善处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当地的民族主义情绪与土耳其、波斯等复杂的周边情绪,换了脾气暴躁的科涅夫上来,说不定会将这些事情弄得一团糟——方面军司令员当然要懂军事,但光懂军事可不行。

在这一点上,伏罗希洛夫、布琼尼都持有类似意见,甚至连莫洛托夫都反对让科涅夫去任职——现在土耳其人的态度很不稳定,万一他那火爆脾气把土耳其人惹毛了怎么办?而且高加索就是一个稳定战线,红军并不打算在这里大打出手,除非真按斯大林同志的想法单独组建一个方面军进入波斯作战,否则最好还是以稳重谨慎为主。

朱可夫被说服了,他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转而要求秋列涅夫组建一个可靠的集团军进入波斯。

秋列涅夫很快完成了任务:鉴于土耳其、波斯复杂的民族势力和相对崎岖的地形,他特意选择了第45集团军进行加强,这个集团军最初编有山地步兵第138师、步兵第31和第136师,山地骑兵第1师,第55堡垒地域师(经加强后改组为炮兵师),又从第47集团军抽调了山地步兵第63、第76师,步兵第236师,坦克第6师,总兵力达到了6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坦克师和1个炮兵师,共计10万人马的规模。但坦克只有100多辆,而且较先进的t-34只有50多辆,其余不是t-60就是t-70,甚至还有4辆t-26。为此,在秋列涅夫向总参谋部递交编成报告时特意指出:虽然t-60\t-70\t-26在装甲战中性能比较差,但在波斯高原这种崎岖的地形上进行作战可充分发挥他们灵活轻便的特点,因此他认为基本能满足需要。

秋列涅夫除要求总参谋部给他增加200架飞机和一批炮弹之外,很体谅莫斯科的困难,没提出更多要求。这感动了包括朱可夫在内的所有人,不过感动归感动,到最后200架飞机的要求也没能落实,只东拼西凑抽调了70架飞机给他,又额外给了他20多辆t-60算是弥补,然后大笔一挥,同意梅佐夫中将继续出任这个加强后的集团军司令员职务,番号依旧是第45集团军,内部也称波斯集团军。

除人事和组织调度外,秋列涅夫一边抓紧时间让部队进军,一边与梅佐夫中将等人商议作战方针,最后确定波斯集团军的目标并不是驱赶、消灭在波斯和伊拉克的德国人,而是要用妥善坚固的防线拱卫北部波斯与外高加索一带,发挥山地步兵的作战优势,核心重点是保住巴库油田。

安排妥当这一切后,秋列涅夫还特意派了参谋长去总参谋部汇报情况,把作战目标与原则、大体布防与固守重点都向总参谋部做了汇报,同时还告诉朱可夫等人,他在后面额外安排了5-7万人的预备队。整个计划认真细致,该考虑的都考虑了,大本营众人都没太多反对意见,连朱可夫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他认为这个计划目标非常冷静与清醒,说明方面军司令员和集团军司令员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不是头脑发热、拍脑袋拍出来的产物。

朱可夫私下里对华西列夫斯基感慨:“到底是斯大林同志亲自挑选的司令员,老成持重还尊重、体谅上级,比起某些肆意妄为、一言不合就向领导发脾气的司令员来实在是好太多了。”

华西列夫斯基只是笑笑并没多说话——哪个领导不喜欢这样的下属呢?

为表达对高加索方向的重视与安抚,大本营信誓旦旦地许诺:一旦春季来临,一定会从顿河前线抽调重兵南下,争取在中东战场取得突破性进展。

红军现在的态度是反过来了,以前是盼着冬天早日到来,现在是盼着冬天早点过去。顿河前线作战一直不顺利,打打不进去、撤撤不下来,三个方面军明明无寸进之功却依然只能硬着头皮坚守在那里,一旦开春情况就好办了——大地化冻,顿河复流,道路崎岖难行,德军机械化部队快速灵活的特点就发挥不出来,十分有利于红军大踏步后退的调整。而现在正是土地坚硬如铁的时候,十分便利于德军装甲部队活动。

而且俄国人愕然发现:这个冬天与上一个不同,德国各种各样的车辆居然没有因寒冷而不能使用,这大大出乎他们的意外。他们哪里知道,为防止再次出现这种局面,德国化学家从1942年初开始就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极寒条件下的润滑油和防冻液配方,从9月份开始,东线军需处就不断将改进过的润滑油、防冻液与其他御寒物资送往前线,再加上德国完全控制了黑海的运输渠道,南方集团军群的后勤保障是干得最好的。所以曼施坦因现在并不惧怕冬季战争。(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