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铁十字 > 第二十章 D日(3,300票加更)

铁十字 第二十章 D日(3,300票加更)

作者:月影梧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6:08:53 来源:笔趣阁

选择d日作为行动代号是霍夫曼故意的,他想起史上这会已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时刻。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现在英美别说登陆,连西欧海岸线都得绕着走。设想东西莫斯科、搞莫斯科墙也是他恶趣味满满可惜这世界没人懂,他只能自娱自乐。

他唯一不知道的是,丘吉尔给行动定的计划代号也叫d日,双方时间挨得很近,而且内涵接近两个d日计划撞车了。

6月13日,得到德国同意为布尔什维克保存一部分东莫斯科控制区消息后的斯大林显然非常高兴,不仅痛快地批准了其他有关利益交换,还同意彻底实现停火。经过这几天撤退,斯大林格勒的部队和市民已向阿斯特拉罕撤退了30多万,北线控制区也向乌拉尔山转移了部分人口和军队,一切井然有序。

两日后,德国正式公布即将与苏联缔结和平协议的消息,并宣布承认俄罗斯苏维埃国家社会主义共和国(西俄)独立并建立外交关系。莫斯科是苏维埃联盟的首都,但西俄法定政治中心却在圣彼得堡。

同一天斯大林也代表布尔什维克党发表《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书》,承认伟大的卫国战争遭遇重大挫折,但经过“全体红军将士的英勇奋战和全国人民的奋起抗争”,挫败了“法西斯匪帮试图消灭党、消灭**制度的野心”,实现了“不割地、不赔款、无其他附加屈辱条款”的和平(3亿吨石油是物不是款),承认各加盟共和国可依据民族自决原则宣布独立,承认西俄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并表示与其组建邦联政权,着重强调指出自己是布尔什维克政权,对面是孟什维克政权,斯大林同志兼任苏维埃联盟首任主席。

让斯大林出任苏联主席是弗拉索夫提议的,同时还爽快答应了东莫斯科归对方控制的要求。一方面斯大林毕竟是大国领袖,弗拉索夫当年只是中将,论地位、论名声、论资都远远不如;另一方面他不想去争虚名,他更看重实际,做这些面上的让步后,他从东俄这里要到了实质性让步上千万人口留在原地而不是强制迁徙。

二战前苏联包括波罗的海三国在内的人口一共将近1.8亿,随着各共和国纷纷独立及战争中的重大人员损失,俄罗斯部分人口下降到只有不到1.1亿,如果简单以乌拉尔划界,东俄部分人口还不到3000万。

虽然3000万在欧洲不算小数字,但对东俄体量来说偏少。在大国争雄时代,人口就是基础和法宝,布尔什维克党打算提高人口规模并为此采取多种措施:一是把目前红军全带回东俄去这部分人口年龄段最佳,又有服役经验,今后也迫切需要;二是迁移部分目前控制区的人口,像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阿斯特拉罕等十来个城市人口加起来近1500万,而且成分是相对可靠的工人阶级,最初想把这些人口全部强制性迁走;三是竭力向德国争取被俘官兵回归除已加入俄罗斯解放军部分,德国手里还有将近200万俘虏。

布尔什维克党希望通过各种措施将人口维持在4500万以上。虽然西俄人口更多一些,但西俄到处都被打烂,东俄远东和乌拉尔区还比较完整,4500万vs6000多万的差距不是太大。

带走红军的做法弗拉索夫没法干涉,但迁移人口遭到他强烈反对认为斯大林是在谋杀俄罗斯人民。实际上德国也认为东俄粮食产量不足,这些人口迁移过去一定会面临大饥荒,所以也表示反对。至于俘虏,霍夫曼坚持自愿遣返原则愿意投奔弗拉索夫的归西俄,愿意投奔斯大林的去东俄。因为根据摸底调查,大部分人还是愿意留西俄。

经过反复交涉并在其他方面让步,东俄方面也进行了让步,提出了自愿迁徙原则:凡愿意跟斯大林走的,一律带走;凡属于党团员、基层干部的,一律迁走。同时各级党组织还深入基层,动员他们跟党中央走,继续去东部建设社会主义。

这样一来,除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工人阶级自愿迁徙比例较高外,农村人口基本带不动谁都知道西俄是没有集体农场的,弗拉索夫元首还下令要分田到户,谁也舍不得走。

因此最后人口预计分布将变成西俄7000多万,东俄3500万。西俄这7000多万人的粮食缺口霍夫曼已安排好了,以欠条形式从乌克兰调今年是乌克兰分田后第二个年头,不但粮食产量将大幅度提升,其他生产也全面恢复,有较多余力进行粮食供应。随着地中海输油管道基本建成和东线大规模战事结束,对西欧能源供应也开始提量,至少西欧各国首都出租车汽油是可以保障了。

德国全面停止煤制油项目,多余煤炭悉数用于发电,全力运转超级炸弹项目,随着东线逐步停战,施佩尔调整了用电比例,准备将大量陆军装备制造电力调度到超级炸弹和海军项目上来。

随着东欧粮食供应的好转,美洲农产品和其他产品的涌入,不但德国国内粮食日渐丰富,就连西欧各国的物资保障也充裕起来。各国都在加紧医治战争创伤,德国、法国境内几乎已看不到战争破坏的痕迹(主要是英美空袭造成的),比利时和荷兰也恢复了大半。

东俄那3500万人口(含500多万军队),霍夫曼不知道斯大林能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但这已不是德国元首该考虑的问题了。

斯大林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他对粮食问题也有对策:

对策之一是解散女兵部队,除部分技术兵种还保留女兵外,后方绝大多数女兵队伍全部解散,至于前线与德军对峙兵力中的女兵则将在下一阶段解散,这一下子减少了60多万部队,这些部队全部转入生产序列;

对策之二是由政治局委员安德烈耶夫和秋列涅夫率领部分部队赴贝加尔湖区域展开军屯,一方面抓紧利用夏季垦荒,另一方面是加强贝加尔湖渔业。军屯的部队大多数是三线甚至四线部队,大部分都是40多岁的大叔,很多人甚至都将近60岁,打仗不行,搞搞军屯还是马马虎虎;

对策之三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当初为度过难关在乌拉尔工业区附近搞垦荒、搞包产到户的做法予以正式追认,保护个人“种植权”20年不动摇,对部分垦荒突出的个人还予以了表彰;

对策之四是派布琼尼率机关枪征粮队去蒙古大肆搜罗牛、羊、马等牲畜,同时还和**方面接洽看能不能用工业机器、部分装备换粮,哪怕要给日本交过路费也认了。

实际上通过新疆、甘肃、河西走廊这条通道,**和苏共间联系是可以打通的,但交通不便,进行大宗物资运送远远没运到满洲再由日本通过铁路转运来得快且便捷,所以过路费是交定了。

但斯大林万万没想到,现在日本人不光是盯着过路费,他们还要来抢岛!

6月16日凌晨,打劫急先锋角田和西村两人带着舰队和陆军兵力突入北库页岛,以最快速度登陆并展开抢占,等莫斯科收到确切消息并作出反应时,日军已基本完成登陆并控制了局势。

暴跳如雷的斯大林当即招来了日本驻苏联大使,对方还一脸惊愕,连忙道:“等我核实后再答复您,请给我2小时!”

再过2小时,情况倒是核实清楚了,北萨哈林岛也被日本牢牢占住了,驻岛红军甚至没来得及破坏油田设施。

“是这样的,斯大林先生,我方确实进行了预防性登岛,但这不是针对贵国的战争。恰恰相反,我们是为预防该岛屿被美国方面占领成为反对我们的基地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这种强盗逻辑斯大林听也不想听。

但日本大使随后的话就让人楞了一下:“我方没有吞并该岛的意图,我们只要求租借99年,鉴于贵国目前粮食短缺,我方同意每年给10万吨粮食作为租借费。”

“笑话,10万吨粮食?上面光石油一年就价值100万吨。”

“我们只能给这么多,对不起,但我们确实没有战争意图。”

日本大使走后,最高统帅部召开会议,众人无不义愤填膺,甚至还有人主张动用重型轰炸机炸毁岛上的石油设施。但库茨涅佐夫却认为:“炸毁设施顶多是日本拿不到石油,我们一样也拿不到,该岛孤悬海外,太平洋舰队不是日本舰队对手,反攻恐怕不行。”

“那用空降?”

库茨涅佐夫摇头道:“空降挡不住舰炮的。”

斯大林阴沉着脸:“你的意思是?”

“既然是既成事实,就把岛屿租给日本吧,要求每年分30万吨粮食给我们。”库茨涅佐夫咬牙切齿道,“我们休养生息,将来再找日本人算账。”

经过一番艰苦的谈判,双方最后以20万吨粮食成交,并且日本将苏方今后过路费比例降低为33%。

消息传出,东京一片欢腾,关东军对此也很满意,压下了北进的念头,但马鹿们随即提出第二个愿望要求大本营问德国人买铁道炮充实国境防线,因为算账后发现买比自己造还便宜!(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