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铁十字 > 第五章 战时经济

铁十字 第五章 战时经济

作者:月影梧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01:34 来源:笔趣阁

总动员体系运转三个月之后,在施佩尔天才般的努力之下,德国终于真正建设成了国家社会主义,那一套国家定价、渠道控制、统购统销、按需分配的套路玩得比斯大林同志还溜,除资本和财产还属于个人所有外,其余一律走上了国家管制的道路,各类生活物资基本是按照人口和家庭实际供养情况凭票证供应的,肯定不能算充裕,但可以充分保证生活所需。

以食品为例,德国人用特有的精细和科学精神进行了计算,保证普通居民配给的食物热量一直稳定维持在2400-2450大卡区间内——在适宜活动量的基础上,该热量供应程度既不会让人长胖也不会让人挨饿,不过肉类的供应有所削减,土豆的供应量增加了,该数字与战后的丰裕社会相比当然看上去是寒酸了一点,可如果将主要交战国的水平进行横向对比,这个水平不低,此刻苏联的食物供应不到1800卡,英国本土食物供应大约为2100卡,德国依然维持了较高水准,在主要交战国中大约只有美国能超过这个水平,但美国本就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发达农业国家,所有消费是以巨大的浪费为前提进行配置的,而且在美国较高的平均水平基础上是深刻的不平均。

希姆莱的党卫军和马丁-鲍曼的盖世太保最近依然忙着往集中营抓人,这回倒霉的可不是犹太人或其他少数民族,他们很多人已被释放出来赴各处矿区或者波兰的集体农场去参加强制劳动了。集体农场劳动力还有一个重要来源是从东线转移过来的红军俘虏,不过与苏联方面采用集体农场剩余产品全部收缴国有不同的是,施佩尔采用了交足定额以后全部归劳动者个人的做法。同时又将土地切割成相对小块分给这些人耕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至于原来拥有土地的波兰人去处,霍夫曼没问,施佩尔也没多说,随便一想就能知道他们的去处——不外乎是东南欧和芬兰的各处矿场与工厂的强制劳动,这事情霍夫曼认为没法多说什么——波兰当局在战前疯狂迫害德裔、与德国政府为敌的时候就应该会料到会有这么一天,更何况与希特勒杀掉几百万波兰人相比。让他们去强制劳动其实还是挽救了他们的性命。

很多个集中营因为关押人口减少而关闭了,其中就包括霍夫曼相对熟悉的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不过目前德国本土还有集中营。在里面关押的都是德国国内的政治异议分子,要么是脑子坏掉、对英美或布尔什维克一脸幻想的小布尔乔亚们(比如白玫瑰成员),要么是过惯了囤积居奇、投机倒把日子的奸商,还有就是各种各样抵制总动员体系的人士。最后一部分是体制内的贪污犯——他们凭借各种各样的手段巧取豪夺而被查处。在国家社会主义的铁拳面前,凡是敢于和体制作对的人物不会有好下场。用马丁-鲍曼的话说,叛国集团中几十位将军、元帅这样显赫一时的人物都被我们送上了绞刑柱,还怕治不了区区你们?至于贪污**分子,任何政府和党派都是有的,特别是在政府权力如此之大时,此类现象不太可能根绝,无论希姆莱和马丁-鲍曼后世对他们的口碑如何。至少在个人操守上还是无可指摘的,他们都对**和贪污没什么兴趣。高层领导中唯一胆战心惊的就是里宾特洛普。在戈林倒台之后就属他的作风最经不起严格查验,希姆莱和鲍曼已经隐晦地指出要清理门户,但霍夫曼考虑到刚刚清算过叛国集团,不想如此大动干戈,只把里宾特洛普叫过来狠狠训了一顿,这家伙立即很知趣地奉上了有关**所得,事情便算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学者出身的霍夫曼已逐步在适应政客的角色。

11月8日是啤酒馆暴动29周年的纪念日,按理霍夫曼是要出席的,不过他没有像希特勒那样对会见党内老同志有兴趣,借口局势紧张(正好是火炬行动的当口),而让戈培尔代表自己出席了会议。在次日,奉命而为的戈培尔博士在柏林体育馆做了有关总动员和全面战争的演讲,霍夫曼虽没有亲临现场,但他还是通过广播收听了全过程——在战后他看过许多次有关这次演讲的片段,但没有哪一次像今天这样深入其境:

“你们想要一场全面战争么?你们想让战争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具总体性和彻底性吗?”

台下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山呼海啸般支持的声音和雷鸣般的掌声。

“我问你们:……如果元首和国家需要,你们每一天会工作十小时,十二小时,甚至是十四小时,并且为了胜利奉献一切吗?”

“愿意!”

演说之后,戈培尔下令关闭柏林所有的豪华饭店和娱乐场所,带头不用宽敞阔气的客厅、不上高级茶点,并通过纪录片广泛宣传,在政坛高层人士中掀起了简朴运动的**。

这次有关全面战争的演讲比历史上那一次要早好几个月,同时也没有斯大林格勒失利的消息,完全是霍夫曼希望更深入了解总动员体系后的国民反应,希望判断并掌握惩治“叛国集团”后的社会影响而提前部署的,从社会舆论与民众反响的情况来看,对总动员的支持程度远远超过了霍夫曼最乐观的预见,民众对党和国家的支持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元首个人的拥戴和热情也依然不减,所有人都真切相信千年帝国建设和欧洲联盟未来领导者的口号——这与霍夫曼穿越前的德国社会形成了鲜明反差,德国后来的社会与政治生活在霍夫曼看来完全是个笑话。

很多时候他自己都感觉害怕——按照强化过后的总动员体系,在可预计的1943和1944年德国将彻底变成一个军事工业国,虽然按gdp标准计算可能会有25%以上的增长(其中军事工业产值将会翻倍),但经济结构完全是畸形的,其畸形程度远超苏联解体时的水平:德国农业只能保持全国较低程度的需要,轻工业、消费品、大部分原材料将依赖进口与控制区提供,绝大部分适龄妇女将走向生产一线。

不过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体系的日益严密与管理强化,95%的德国人民终于过上了他们想要的生活,只要努力工作,所有的一切,包括衣服、食品、住所等一切都会由国家给你安排好的,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消费水平将基本趋于一致,价格也是锁定的,如果要额外获取需付出高额代价,这当然是没有自由的表现,但用上了年纪的德国老人的话来说——谢谢,我们不需要贫困、饥饿、流浪或排队领取救济粮的自由!

施佩尔在向霍夫曼的汇报中指出,服务于酿造、陶瓷、服装、食品、玻璃、皮革、造纸、印刷、纺织等领域的劳动力已从原本的170万削减到了130万,削减的几乎都是35岁以上、50岁以下的壮劳力——因为他们还能通过转岗、培训去适应其他岗位,军事工业的劳动力已经从上一年的56.7%提高到60%,同时妇女就业从1400万左右增加到了1520万,他们部分进入了消费工业领域,部分进入了管理与服务领域,特别是以前男女皆有的岗位基本都换成了女性为主。

这一点霍夫曼是了解实情的,光是空军负责雷达指挥、作战引导的辅助人员就多了1万余名女性,其他的电线接线员、服务侍者、公交司机等岗位都变成了女性。现在德国已不存在失业现象了,所有人只要肢体健全就一定能找到工作,甚至于流浪乞讨人员也被盖世太保强行押解、收容去参加劳动——这当然是不人道、没人权的行为,但在战时体制的考量之下根本不足为奇。

“动员还存在一定的死角和弊端,不过我认为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虽然工作量浩大,不过施佩尔一直处于高度亢奋之中,霍夫曼对他的授权与任用完全是无条件、无保留的,他自己都觉得很奇怪。

“我相信你。”霍夫曼放下一堆表格,“明年是大战决定性和关键性的一年,是否完美地达成战略目标全看它了,争取在今年增长的基础上再增长30-35%,其中主要军事工业装备要实现100-200%的增长。”

“我以为您会提50%的。”施佩尔笑道,“50%也能办到。”

“还是先把意大利提上去,本土掌握在手中什么时候弄都可以,意大利方面必须在墨索里尼更改主意前办妥。”

“意大利会有变故?”施佩尔一惊。

“暂时不会,但北非战事结束后就难保……”霍夫曼慢悠悠地说,“这次是吧美国人骗去了埃及,但我有种预感,美国人肯定还会再登陆的,那时候才是真正的麻烦。”(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