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铁十字 > 第一百零九章 曙光(18)

铁十字 第一百零九章 曙光(18)

作者:月影梧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6:08:53 来源:笔趣阁

实际上,霍夫曼面临的抉择几天前在克里姆林宫也上演过,以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两人为代表,红军总参谋部分成两派,一大堆人各自就大解决方案和小解决方案进行了激烈争论,基本上每个参加政治局会议的人员都进行了发言和表态,经过两天一夜的长时间讨论,最后在斯大林一锤定音的决策下批准了朱可夫的方案。当然推进这个方案有明确前提,必须是中亚攻略取得一定成效,即充分调动德军后才能开展。

为增强朱可夫方案的可行性,斯大林下了大本钱,一口气给朱可夫拨付了6个全新组建的近卫坦克旅。其中,2个坦克旅全部装备红军刚刚生产出来的is-1重型坦克,每个旅拥有58辆,这款一直以来被寄予厚望、希望能与虎式坦克相抗衡的新坦克经历了kv-13、kv-85和is-85等不同阶段的测试和研制,终于在9月份成熟并开始量产,首批全用于装备新的近卫坦克旅。

至于另外4个旅则装备了历史上根本未曾出现过的量产型号——t-43/85,由于德国一直未将豹式坦克投入作战(产品已开始生产),再加上虎式与4号坦克联合作战的显著成功,所以红军在装甲装备方面借鉴、模仿了德军的思路,同样以重型、中型坦克搭配使用为理念,对中型坦克的要求是要克制德军主力——4号h型。过去的交手情况已充分证明t-34/76不堪大用,面对4号h型完全处于下风。t-43虽然在防御和设备上改进不少,但火力依然偏弱,最后伏罗希洛夫元帅拍板给t-43安装与is-1一样的85mm火炮,形成t-43/85这个新型号。

当初是生产t-34/85还是t-43/85在红军内部有过争论,但经过论证和比对,认为t-43/85虽然制造难度更大一些,但性能要比t-34/85强,于是最终选择后者作为发展通道。

新的t-43/85比t-34和t-43/76个头都要大一些,人数上升为5人车组,由于研制工作仓促,在t-43/85身上还存在较多不完备之处,不过心急火燎的斯大林已顾不上这些了,迫不及待地要拿出来使用。他一面下令持续改进,一面下令乌拉尔方向的兵工厂加大生产力度,尽可能将旧式的t-34生产线改造为转产为新t-43/85的生产线。

由于高加索油田区和大量工业区的沦陷,到1943年秋时,红军开始走向不同的建军思路:不再追求包括坦克在内重装备的绝对数量,而是强调在保持最低数量的前提下提高单位性能。道理是明摆着的,无论石油也好、钢铁也好,已不允许红军继续建设并维持每年量产2-3万辆坦克装甲车辆的规模了,必须从坦克海转变为强而精的思路。另外,由于人力资源损失惨重,装甲兵的储备同样也不足,合格的装甲兵可不是像步兵那样发杆步枪就可以赶着上前线,必须经过培训和训练。而训练就必然要消耗为数不多、十分宝贵的燃油和车辆资源,要保证一线部队作战的话,就只能压缩后备队伍的资源和训练。

如果霍夫曼知道的话,就会感慨历史进程是多么相似,斯大林现在的选择就是历史上德国的选择。无非斯大林不用维持一支庞大的潜艇部队,再加上俄国产品无论如何精致、如何强调质量,其复杂程度也不能与德国货相比,因此红军可以比历史同期的德国武装更多的装甲车辆。

以坦克为例,斯大林要求今后每年要求生产1.2万辆左右的坦克车辆,其中2000辆是is-1级别的重型坦克,6000辆是t-43/85左右的优势中型坦克,4000辆是等同于t-34/76级别的坦克及其变形车辆(比如su-100\su-76等),比起历史上的数字足足砍了一半。

在对数量要求降低的同时,对性能要求的提升却与日俱增,is-1远非红军理想中完美的重型坦克——这个称呼是留给is-2的,后者以区区40多吨的重量装备了122mm/43倍径的火炮,正面装甲最厚处超过120mm且带有倾角,根据设计师的说法,无论防御还是火力,都超过德军虎式坦克,伏罗希洛夫已向斯大林保证在1944年1月份开始对is-2量产,数量不低于目前is-1的产量水平——每月120辆,并力争在1944年秋提高到200辆/月。

is-2并不是红军重型坦克发展的终点,在设计师绘图板上还躺着is-3重型坦克,火炮将采用与is-2一样的122mm,但装甲将继续增强,大概能达到160mm的标准,用于抗衡德国有可能推出的新型重型坦克,美国通过远东航线提供过来的装甲钢几乎都用在了重型坦克生产线上。

这一点倒是让他们猜对了,在霍夫曼强烈建议之下进行减重的、58吨级的虎王坦克已完成除发动机和变速箱之外的全部测试,各方面反映良好,那门88mm/l71的坦克炮表现尤其优异。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增重10吨后,相对于虎式比较优秀的机动性能,虎王自叹不如,但比起历史上68-70吨的重量,稳定性和机动性显然又更好一些。

迈巴赫公司已不止一次地挨凯特尔元帅的批评,指责他们迟迟不能将850匹马力级别的hl234发动机交付生产,甚至连定型工作都尚未完成,以至于耽误了虎王投产,但霍夫曼和施佩尔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1943型编制的改造与提升豹式坦克生产,在军备部的进度表上,1944年5月是个比较关键的节点,既是1943型装甲师全面完成整补与换装的时刻,也是豹式坦克生产实现稳定,虎王坦克开始量产的日子。

霍夫曼还提出了1944型装甲师的修正要求,即在豹式坦克产量、性能实现稳定后,为第一批换装的精锐装甲师再次进行换装,将他们手上的4号坦克全部换成豹式,每个装甲师的装甲团编制调整为1个重型坦克营(虎式),3个中型坦克营(豹式,不过每个营装备的数量会略少于4号时期),1944升级版装甲师满编时的坦克总数大约在290-300辆左右。

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还是期待装备850匹马力hl234发动机的虎王能按期服役,他们同样提出未来将独立重装甲营编制调整为虎王坦克。鉴于虎王装备的88mm/l71火炮生产难度较大,相对于56倍径88炮其成品率下降了两个数量级,为照顾未来产量,经过凯特尔和蔡茨勒的一再请求,施佩尔破例同意先行生产足够的坦克炮并囤积起来,同时对设计师提出的,考虑安装105mm/l68型坦克炮改型的建议也表示初步认可,同意继续改进测试。

随着虎王研制的推进,德国在重型坦克领域的后续开发计划已成空白,狮式也好,鼠式也好,p1000也好,设计稿交上来的第一天就被霍夫曼毫不留情地完全枪毙,他的要求非常明确,后续研制重点是推动e系列装甲车辆的研制以及对现有虎、豹坦克的软装备挖潜——比如要求具备红外夜视、双向稳定与行进间开火和各类脱壳穿甲弹的研制(apds\apcr)。特别是脱壳穿甲弹,德国其实拥有技术储备,但前期因资源限制和射击精度的缘故,一直以来都在火炮上下功夫,霍夫曼希望能在接下去的1944年加以改进。

在他的心目中,无论1943还是1944型装甲师都不是完全理想的装甲师编制,他最终的理想是到1946或1947年能够统一装备e45坦克,用标准的主战坦克思维来解决目前重型、中型坦克分别使用存在的困难。基于该理由,e45目前是各坦克生产厂家攻关的重点,其标准不是一般地高——要求同时具有重型坦克的火力与防御,中型坦克的吨位与机动,类似于4号坦克的产量及易于扩充和变形改造的通用底盘设计。用设计师的话说,这是一款“完美型”坦克。

当然,现在坦克的生产与型号确定不是重点,重点是如何应付红军对中亚方向的重兵进攻,霍夫曼在收到情况汇报后向隆美尔发了询问电报,问其集团军具体的位置所在,并询问有无退回来在里海一线组织防御的可能,但得到的答复却非常不理想,隆美尔的主力现在位于比什凯克、杜尚别、塔什干三座城市围起来的三角地带的绿洲中心。这里既便于对各方施加影响力,又可以就近获得补给。

位置很不错,可惜就是太远,距离里海的直线距离大约是1300公里……(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