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铁十字 > 第一百三十章 春醒(5)

铁十字 第一百三十章 春醒(5)

作者:月影梧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6:08:53 来源:笔趣阁

4月3日深夜,元首专列“哐当哐当”地运行在铁路上,向波兰方向疾驰而去,元首卫队并未因最近治安形势转好、游击队活跃程度下降而放松警惕,依然保持了最高戒备。

出于安全考虑,霍夫曼现在外出时很少选择飞机出行,大多数时候都乘坐专列,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运气有没有希特勒这么好,也不知道国内是否有残余的反对势力。而火车专列的安全性远远强过飞机,元首所在的车厢虽然与其他车厢看起来一模一样,但实际上经过大幅度防弹强化,防御装甲在远距离上连37mm反坦克炮都打不透,除此以外,专列的日程表、线路都是高度保密,甚至于走哪条线都是霍夫曼开车前才临时确定的——他不想给阴谋家一点可乘之机。

为加强东线运输能力,在施佩尔主持下,在各东方国家大力推动以标准轨距改造为核心的铁路升级,将原先俄国标准的1520毫米宽轨改为欧洲标准的1435毫米,这样从柏林出发的列车就能不用停留换轮而一路畅通——这是德国继“巴巴罗萨”开始前对东部(包括波兰)铁路网改造计划(奥托计划)的延续。

虽然苏联西部的铁路网远不如欧洲密集,但这仍是一项浩大工程,特别是苏联铁路水平很低,依然处于一战水平:绝大部分铁路(除哈尔科夫到莫斯科)都建筑在松软的沙土路基上,而且枕木也是较为松软的松木,铁轨载重量也不如德国:德国标准铁路钢轨每米重49公斤,苏联只有38公斤;德国每公里轨枕密度1600根,苏联只有1440根;德国人固定铁轨用螺丝加垫圈,苏联人直接用长钉。而苏联的铁路桥承重能力也很低,须重新加固才能运输坦克和其他重型装备,至于铁路调度设备基本上都是一战时期的老古董,电动道岔更是非常罕见。

帝国运输部长兼铁路总干事长多普穆勒曾做过专题汇报:理论上说,由于俄国轨距更宽,同等线路长度下运载能力应该更强,但实际上由于俄国落后的管理水平、设备以及基础建设,运载能力不到德国三分之一,而红军败退前的破坏与德军快速推进又加剧了铁路网面临的压力,使运输能力下降到只有四分之一——台风战役失败与物资运送与保障不无关系。

历史上德国限于能力与物资供应,只对苏联铁路网进行了小修小补,但霍夫曼综合权衡以后,决定利用波兰、犹太人与俄国战俘的劳动力进行系统性修复:不但调整轨距,同时还尽可能按奥托计划中的德国标准进行改造升级。除国内的企业外,比利时的钢轨与铁路设备制造能力在欧洲是非常拔尖的,因此包揽了很大部分订单,法国也分了一部分。改造经费先由德国垫付,届时由各东方国家以粮食、资源和其他物资予以偿付。施佩尔雄心勃勃地立下计划,准备在1943年至少完成3000公里的改造工作。

得益于整体战局的顺利和针对“叛国集团”的提前整肃,目前霍夫曼的威望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因总动员而带来的不适也被民众选择性地忽略而专注于当前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这种溢出效应深刻影响了意大利政局。历史上已摇摇欲坠的墨索里尼政权现在稳如泰山,在夺回利比亚,拿下埃塞俄比亚、合并部分苏丹后,特别是在顺利控制地中海局势后,意大利人原本虚幻的“罗马帝国”迷梦看上去很有些货真价实的意思,而大量德国工业和技术的转移又使墨索里尼博得了大资产阶级的欢心。意大利投入大战的准备本来极不充分,但经过轴心一体政策的大力强化,居然开始像模像样起来,这不由得让人啼笑皆非。

“元首。”达尔格斯的电话打断了霍夫曼的思绪,“如果您还未休息的话,施佩尔部长希望能和您汇报一下工作。”

“当然可以。”

“军备生产有几个领域出现了一些变故,需要进行调整。”施佩尔忽然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元首,我得向您道歉,有些生产并未达到当初的设想与期望。”

“比如说?”

“比如说坦克生产。”施佩尔掏出报告解释道,“3月份是有史以来坦克生产的最高点,但即便在这个月,4号坦克产量也只达到了1394辆,虎式坦克产量是204辆,离您要求的1500辆与250辆还有一些距离。”

“差不多达到了预想的90%或80%以上,这也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了。”霍夫曼知道历史上4号坦克最高月产量不过600多辆(包括以4号为底盘的各类变形车),虎式坦克只有堪堪100出头(本位面虎式坦克生产难度低于历史),现有生产水平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一倍有余,不过现在彻底没了三号坦克(包括变形车)的生产。

“因部分生产线准备转产豹式坦克,从4月份开始该数字将开始下降,我始终牢记您的要求:希望能达到4号1500辆、豹式750辆、虎式250辆的生产规模,但今年我们无望达到该目标。”

“豹式预期产能如何?”

“得益于很多零件与虎式通用,豹式转产3个月后月产量将达到100辆,3-6个月是150辆,到本年年底可达到250辆以上的月产量,这是一条生产线的产量,这样我们就只剩下2条4号生产线,同期4号坦克生产量会下降到1000辆左右,虎式基本保持不变。今后每条生产线的转产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霍夫曼忍不住皱了一下眉头:这水平比起历史来当然是好了许多,但与期望比较依然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意大利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只能出产突击炮的事实造成德国必须承担供应全部坦克的重任。

“您预计2500辆的水平何时可以达到?”

“可能要到1944年年底。”有过一次经验之后,这次施佩尔不敢打包票了,说了一个他认为相对稳妥的时间。

“假设现在停掉所有4号生产,到年底会是什么情况?”

“豹式有望实现750辆,虎式接近250辆。”

霍夫曼沉思片刻后点头道:“我明白了,请您按下列计划调整:4月份4号坦克确保实现1500辆,然后保持高水平生产3-4个月,推迟转产豹式——到7月份再来讨论这件事。”

“这会不会对战斗力造成不良影响?听说英、美、苏三国都在开发新坦克。”

“他们重点是针对虎式,但在1944年之前,他们拿不出可与虎式相抗衡的新坦克,这对我们很有利,我们要做的是尽快提升装甲部队规模——尤其是燃料问题已不再成为一个致命制约的情况下。”说到这里,霍夫曼干脆拿出纸笔推算起来,“去年9月份之前我们一共保有不到500辆四号坦克,9月到今年3月又生产了6500辆左右,累计规模大约是7000辆,这几个月作战累计损失近1000辆,拨付给海军陆战队400辆,再加上给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意大利、日本的坦克……”

“一共500多辆,您可以按600辆计算。”

“这样4号保有量大约是5000辆,后备军、装甲学校需要分掉500辆,再扣除送厂维修、运输中途的200辆,大约还有4300辆?”

“基本就是这个数字。”

“目前国防军一共有25个装甲师,党卫军有4个……”

“党卫军应该是5个。”施佩尔小声提醒道,“除警卫旗队、帝国、骷髅和维京师外,您还同意征召希特勒青年师并将他们预定为装甲师。”

希特勒青年师是霍夫曼同意的,为数不多的新扩军部队,士兵基本由1925年出生的希特勒青年团志愿兵征召而成,士官和军官大部分由警卫旗队和国防军其他部队调入,虽然这是一支年轻的部队,被外界戏称为“奶瓶”师,但霍夫曼知道这批全由志愿兵组成的部队士气高昂、战斗力强盛,非常爽快地放行了,还亲自出席了授旗与宣誓仪式。

“那就一共30个,按1943年标准编制,每个装甲师拥有3个装甲营,一共需要准备90个装甲营,另外国防军还准备完成16个标准装甲掷弹兵师编制,党卫军是4个,他们也分别配属一个装甲营——总计110个装甲营?”霍夫曼摆开乘法,“每个营是92辆4号坦克,110个营的话就是……”

“10120辆。”施佩尔算得比他更快,马上得出了结果,然后忍不住摇头,“虽然还可以加上部队手里拥有的一些t-34,但距完成全部整编还有一半以上缺口。”

他是知道情况的:俄国人具备月产1500辆以上t-34坦克的能力,美国人具备月产1500辆以上谢尔曼坦克的能力,虽然德国坦克性能更强一些,但充分的数量依然不可少。(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