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铁十字 > 第一百二十一章 高加索(8)

铁十字 第一百二十一章 高加索(8)

作者:月影梧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6:08:53 来源:笔趣阁

“打消耗战,打高交换比,消耗我们的战争潜力。”朱可夫盯着罗科索夫斯基,一字一顿地说出来。

“哈!”罗科索夫斯基笑了起来,“这是我听到过的、最可笑的战略——就德国那点潜力还想和我们拼消耗?他们能死多少人?有多少物资和粮食可以供战争消耗?资本家会支持希特勒打一场长期战争?”

“我不认为很可笑,恰恰相反,这是个要命的战略。”朱可夫满脸愁容,“从德国人背信弃义发动突然袭击以来,战争已持续了整整21个月,不算平民,我们一共损失了近900万军队,平均一个月损失40多万,每周要损失10万。”

“有这么多?”罗科索夫斯基愕然,“斯大林同志不是说我们损失了200-300万人,但至少也消灭了100万德国人。”

“200-300万?”朱可夫冷笑一声,“你真信这数字?光累积下来的伤员都超过了300万。”

“大部分伤员经过治疗还是能返回前线的。”

“或许能返回200万,但也不是今天受伤明天就恢复,大部分需要3-6个月,早期受伤返回的伤员基本又在随后的作战中损失掉了。”朱可夫叹了口气,“大本营去年8月组织了大征兵,宣传部门说95%以上的战士是踊跃、自发入伍的,你信不信?”

“我……”罗科索夫斯基说不出话来,他想说信,但一想到部队里那些30好几、40来岁的胡子兵,后面半句话底气就不足了。

“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数字,1925年出生的孩子去年秋天我们已征光了——一共140万,别说你没看见他们。”

罗科索夫斯基瞪大了眼睛,他以为那些还不如步枪高的孩子兵只是部分现象,没想到真相是冷冰冰的三个字——“征光了!”

“如果形势紧迫,过完夏季我要开始征募1926年出生的孩子。实际上,前15个月我们就损失了760余万部队,要不是这半年损失程度略有降低,每周的平均损失还要难看。”朱可夫叹了口气,“现在部队的战斗力别说与战前相比,就是与莫斯科保卫战时相比也下降了不少——你知道这个冬天为什么没像去年一样发动大规模反攻?因为斯大林同志自己也信心不足。”

这还是罗科索夫斯基第一次听到这种内幕消息,他不禁狐疑起来:朱可夫告诉自己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你说德国人没有坚持长期战争的能力,那要看什么场合、与什么国家做对比——美国人大概有资格说这个话,我们恐怕就不行。从波兰战役开始,德国人已连续打了3年半战争,不但没露出疲态,反而越打越强——现在连海军都能尝试与英国人一较高下了,战前你能想象?我和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听说德国海军冲出北海、占领亚速尔的消息后震惊不已。现在德国人有全欧洲的工厂帮助他们生产军火与工业品,有包括中东、非洲、欧洲的粮食和资源供他们挥霍,不存在耗不下去的问题。至于伤亡,总参谋部估计在150-200万之间,考虑到上次大战德国承受了600万左右的伤亡,他们还远远不到支撑不下去的时刻。”

罗科索夫斯基沉默不语,他知道朱可夫说的是对的:红军战斗力下降得非常厉害,而德军几乎没什么影响——德国人横扫非洲与中东才用了30万!放在东线顶多就是一次中等规模的战役,但却打得大英帝国丢盔弃甲,几乎生活不能自理。谁都知道支撑大英帝国全球霸业一共有四根支柱:第一是皇家海军;第二是苏伊士运河与中东石油;第三是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第四是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四大自治领。现在四根支柱断了两根半:皇家海军损失惨重,地中海霸权丧失殆尽,北海绝对制海权难以维系;苏伊士运河与石油丢得一干二净;印度洋航线几近断绝;唯独四大自治领看上去影响不大,还在往母国拼命输血。

两人的看法其实有些片面,之所以30万德军能横扫非洲与中东是因为一些不可复制的条件:一方面是这30万全抽调了精锐的王牌军;另一方面是日本联合舰队加入战场——没有联合舰队干脆利落地扫清印度洋的英美舰队并封锁相关海域,德军根本没办法在短期内取得胜利。

“所以,您判断德国的战略从大规模攻城略地变为持续的消耗战或者说歼灭战?”

“不,确切地说是窒息战!德国人在窒息我们的战争潜力。单论军事人口,我们手里还有900万军队,规模大约是德国的1.5倍,可惜实际战斗中经常打出1:4、1:5的战损,这优势很难维持。当然,不是说没这900万军队我们就彻底完蛋了,把苏维埃逼疯了再拉900万也没问题,问题在于没能力为这1800万人提供足够的军事资源。”朱可夫认真解释道,“最近我总在思考德国的战略转变,隐隐约约抓住了敌人的思路。这几个月没爆发大规模战役,北面战区更是一片平静,但平静之下对我们军事潜力的破坏比打几个战役要大得多。”

罗科索夫斯基静静地听朱可夫说下去,他已意识到对方手里掌握着比他更全面和充分的数据。

“我们还有900万军队,如果按前21个月的消耗速度,还能维持近2年——事实上你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那种狂风暴雨般进攻的势头已过去了,目前我们的平均伤亡在缓慢下降,但军事资源枯竭的速度远远快于兵员枯竭的速度。以坦克为例,我们目前的生产量是2500辆一个月,大约是德国人的2倍,但德国人大部分是4号或虎式,小部分是突击炮,没有一辆轻型坦克,而我们生产了大约800辆轻型坦克,这一点价值也没有。如果完全转产t-34或更新的t-43,产量马上就会掉到2000辆内,哪怕再加300辆一个月的美国物资——虽然美国人还没达到他们做出的承诺,我们也只能达到2300辆,而德国将会提高到1500辆以上。按这个水平,别说1:4(坦克第4集团军打出的交换比水平),就是1:3甚至1:2的战损我们都耗不起。”

有一点朱可夫没说,罗科索夫斯基也心照不宣地不提:最近坦克质量下降得很厉害,有些防御装甲质量差到离谱,别说50mm反坦克炮,就是德军已淘汰的37mm反坦克炮配上钨芯弹都能洞穿。

“德国人窒息我们的第二点证据是破坏我们的外援通道。看上去都是巧合,但敌人明显在围绕这个目标执行,他们掐掉了北极航线,占领伊朗和中东后又掐掉了南部航线,现在只有太平洋航线还能维持一点运输吨位,能持续多久我表示十分怀疑。我和英国代表交流过,他们自己的坦克现在都开口问美国人要,根本没余力再支援我们,在德国得到中东后,他们甚至连原油都开始嗷嗷待哺。第三点证据是原油,德国人逼着我们炸毁了巴库——破坏程度比他们用飞机轰炸还彻底。美国人虽然强大和富裕,也愿意支持我们,但现在根本不可能输送足够的物资,前两天莫洛托夫外长提出加大成品油供应的请求,他们同意了,但隐晦地表示他们可能会优先保证英国人的需要。”

罗科索夫斯基的眉头皱得越来越紧。

“几个月前,斯大林同志试探性地提出了媾和……”

“媾和?”罗科索夫斯基睁大了眼睛,惊呼起来。

“小声点,你这样能保守住党的机密么?”朱可夫不满地瞪了对方一眼,“中间人是保加利亚沙皇鲍里斯三世,希特勒同意媾和,不过条件很高。”

“什么条件?”罗科索夫斯基小声地加了一句,“如果不涉及重要机密的话,我很想知道。”

“反正外面小道消息满天飞,告诉你也无妨。第一,无条件承认那些‘东方国家’独立;第二,赔偿德国人1000亿马克;第三,我们从现有实际军事分界线向后撤退400公里,将这些地方连同德军已占领的国土交给伪军建国——至于我们失去的土地,德国人怂恿我们向阿富汗、印度进攻,从那里获得土地作为弥补。斯大林同志只肯答应头两条,保加利亚人居中斡旋,后来德国人主动做了些让步,赔款增加到2000亿,后退减少到200公里,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这样的重要城市控制权不变,但列宁格勒除外。”

罗科索夫斯基进入了一头雾水的状态,他不明白为什么朱可夫要告诉他这些。

“其实很简单,我想在斯大林格勒打一场阻击战,消灭掉敌人50-60万兵力,然后有条件推动议和——苏维埃太需要一个喘息时机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