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铁十字 > 第八十五章 海啸余音(完)

铁十字 第八十五章 海啸余音(完)

作者:月影梧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6:08:53 来源:笔趣阁

隆美尔对此心知肚明,知道自己在这件事上起的作用不大,关键还是元首下的决心,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无关——他向最高统帅部递交了有关伊朗军队战斗力的报告,通过这几天战斗的观察,他对悍不畏死的伊朗军队评价很高,认为其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比意大利人强多了,值得好好培养。

最高统帅部对轴心各国陆军有秘密评估体系,设想最初是霍夫曼提出来的——穿越前他是钢铁雄心游戏的专家组成员。本来只是个大致评价标准,但在逻辑思维严密、凡事喜欢搞精密化的最高统帅部中,经过对历次交战案例的分析与解读,该评估体系变成了一整套庞大繁杂的东西,在标准作战装备一致的前提下,意大利陆军的平均水平是轴心陆军基准分——50分。克罗地亚人、埃及人、伊拉克人评估结果是75分,斯洛伐克人、罗马尼亚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是80分,匈牙利人和波罗的海三国是90分,芬兰人和俄罗斯解放军可得100分,德国给自己的评估是150分。隆美尔给伊朗人打了85分,认为介于罗马尼亚人与匈牙利人之间。

据说意大利人很快有望摆脱垫底格局,因为西班牙人来了——柏林只给西班牙人定了45分。唯一让最高统帅部觉得难以把握的是日本陆军,从其战斗意志和基本单兵作战能力来看,可以拿120分,可从对机械化、现代化战争的掌握角度来看,顶多只有75分,主持评估工作的约德尔最后干脆不打分,只给日本人贴了个标签——目前全球最优秀的一战陆军!

这套量化评价体系也适用于对盟军的战斗力评估,最高统帅部给英国本土陆军定了90分,对英国殖民地军队评价则要复杂得多,光印度军队就有3个标准分:纯粹印度兵,有少量英国高级军官指挥的,55分;大量英国中高层军官的,70分;包含较多廓尔咯兵且有大量英国中高级军官的,110分——比本土陆军还高。澳新部队都拿到了120分,南非部队只有75分;苏联红军一般部队是85分,近卫部队能拿到115分。由于尚未与美国陆军交过手,过往战例也少,约德尔给美国陆军暂定90分。

除基准分以外,战棋推演中还引入了各种各样的分数加成,令人眼花缭乱:比如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的部队如果有大量德**官介入并指挥,可以获得指挥加成20%,美国部队有后勤加成20%,红军近卫军和武装党卫军有意识-形态加成10%等等。

隆美尔本来对这套逐步完善的体系还有点将信将疑,特意还拿这次伊朗战役做了评估。他将敌我兵力、大致装备水平、采取的策略与战役进程全发给了柏林,唯独不告诉他们最终结果与伤亡比,结果最高统帅部模拟出来的结果让他震惊:红军毙伤俘人数3.9万,隆美尔所部伤亡总人数大约0.5万。实际战役统计结果是红军毙伤俘人数4.3万,德军实际伤亡总数3700余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差异是因为隆美尔得到了部分伊朗部队的支持。

隆美尔对此兴趣大增,他很想在引入伊朗部队后就即将发起的大不里士战役再来一次评估:一月底时是15万红军波斯集团军对峙不到10万的德国中东集团军,仅仅过了半个多月,形势变成10万出头的红军波斯集团军要对峙近15万的德国、伊朗联军了,他很想知道评估结果与实战会有多大差异。

当波斯集团军丢掉德黑兰的消息传入莫斯科,并得知伊朗加入轴心阵营且对自己宣战的消息后,斯大林异常愤怒,差点要直接将梅佐夫拿下发配去古拉格,是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联手劝阻了他,两人认为从纯粹军事的角度来看,既要守住大不里士又要保住德黑兰,还要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维持一条脆弱的补给线是不可能的,梅佐夫有责任但并不是最大。

斯大林虽然放过了梅佐夫,但对波斯局面的担心溢于言表,下令波斯集团军必须守住大不里士,不得后退一步——再往后退就是外高加索与巴库油田了。红军总参谋部对这一点也表示高度认可,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两人一起跑去高加索方面军,要求方面军司令员秋列涅夫无论如何要抽调精兵强将加强波斯集团军。

秋列涅夫对此也是满肚子苦水,虽然兵力上高加索集团军相对于德军拥有明显优势,但从外高加索到波斯北部的交通条件不太理想,即便是到距离已大大缩短的大不里士,要想维持一条超过20万兵力的补给线依然非常困难。更不必说伊朗明确对苏联宣战后,包括大不里士在内的很多地方活跃着反抗红军的游击队,有限的兵力还要投入治安战,更让人焦头烂额。

“秋列涅夫同志,斯大林同志知道您面临的困难,所以我们带来了援军,除3个歼击机飞行团外,还有大本营预备队成员——最精锐的近卫独立重型坦克第11旅。”朱可夫的表情很严肃,“他们全部装备最新式的kv-3坦克,数量高达60辆,希望能在您的指挥下有效遏制住敌军虎式重装甲营的嚣张气焰。”

有一句话朱可夫没说:他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大不里士很可能也守不住,红军必须及早缩短战线、准备保卫外高加索,但这话现在斯大林还听不进去,他和华西列夫斯基也不敢宣扬,生怕被扣上投降主义、保守主义的帽子。由于英美近期军事行动连续受挫,斯大林很想打几个漂亮仗提高在盟国中的地位。于是朱可夫只能顺应上意,把近卫独立重型坦克第11旅这张王牌打出来,他暗示秋列涅夫,如能击败虎式重装甲营,即便丢了大不里士,他相信对斯大林同志也有一个体面交代,实在不行,总参谋部会帮他说话。

秋列涅夫从两人隐晦的言辞中听懂了背后的潜台词,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连表示感谢。

kv-3坦克并不是历史产品,而是穿越效应下苏联应对虎式坦克危机的紧急产物,是在kv-13坦克研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t-34面对虎式坦克的力不从心,再加上t-34/85方案缓慢推进,在斯大林与伏罗希洛夫的严令之下,红军将kv-13和t-43两个项目组成员组合在了一起,试图集中力量,融合t-34坦克的机动灵活与kv系列拥有厚重防御的特点打造一款新坦克。

kv-3坦克全重约37吨,准备85mm坦克主炮,其车体前部最大装甲厚度为120mm,而炮塔则为105mm,使用600马力的v-2k发动机,最大速度可达46公里/小时,但乘员还是4人。由于是紧急开发的产品,来不及设计一种新的底盘,kv-3是以t-34坦克底盘为基础升级而来,包括履带、负重轮等部件都取自于kv系列。坦克采用了改进过的冷却装置,对增加空气导入效果很好,转向机构采用了a.i.巴拉格纳拉沃夫设计的“二级行星转向机”。在大体结构保持传承的前提下,在很多细节上进行了创新与提升。

苏联设计师对虎式坦克与有关作战案例进行过认真研究,认为虎式的机动性能略差,因此对kv-3进行了针对性改良。综合而言,kv-3算得上是中型坦克重型化的产物,虽然苏联的工艺能力与机械制造水平不如英美,但其设计理念与思路比后者不知道高明了多少,短期应急产品kv-3远比英国人新搞出来的彗星坦克要强。

除kv-3这种紧急解决方案外,红军还准备了真正的重型坦克方案——45吨级的is-1,不过后者开发速度相对较慢,至少本年秋天以前是不可能服役了。其实着急赶工的kv-3机械性能不可靠的毛病也很普遍,但斯大林实在是等不及了,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虎式成为战场上压倒一切的主角,新坦克既然制造成功就必须立即接受实战。

本来斯大林考虑投放在罗斯托夫方向的顿河战场,但情报显示曼施坦因手里至少有4个重装甲营,而且德军反坦克火力与空中火力都相当密集,朱可夫斟酌再三,认为新装备不能贸然投入如此严峻的战场,鉴于伊朗方向的德军只有一个虎式重装甲营,他力劝将加强过的、装备60辆崭新kv-3坦克的近卫独立重型坦克第11旅投入大不里士防线,力争打出一个开门红,同时也能遏制伊朗方向的德军进攻势头。斯大林经过考虑,接受了这个建议。

可惜朱可夫做梦也没想到,2月18日当天,隆美尔又拿到了新的508重装甲营,现在中东集团军手里的重装甲营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