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铁十字 > 第四章 航空工业加速

铁十字 第四章 航空工业加速

作者:月影梧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6:08:53 来源:笔趣阁

“最后,我来谈谈这次航空军备重整的核心——发动机开发问题,这是元首当下最为关注的内容。”在有关具体机型和订单分配完毕后,施佩尔表情严肃地说,“从最近与日本方面技术交流同时仿制、借鉴英美发动机的情况来看,我们在发动机开发领域存在不少误区,在基础材料学领域也存在很多不足。以奔驰公司db601系列发动机为例,日本在我们技术授权的基础上原封不动地复制了一台db601aa(德国起始功率1175hp),他们初次试机时功率仅有770马力,但日本专家通过更改生产工艺和材料(原装db601采用铝镁合金铸造,日本加了镍、锰、钼等材料),很快就提升到了1200马力,这次爱知提供的热田发动机马力与我们仅仅只相差50马力,而昨天他们新递交过来的图纸和材料显示他们已发展到了1500马力——而我们已放弃了db601去开发后续的603系列——看看,就凭日本那点技术能力也能把db601发展到1500马力,而我们自己呢?”

奔驰公司的技术代表脸色很难看,施佩尔部长的话虽然刺耳却没有夸大事实,日本搞的发动机虽然性能不够稳定、无故障时间也短,但指标却比德国自己高出一筹,奔驰公司自己给db601后代设计的功率只有1475马力,但无故障这件事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很多飞机远在发动机寿命耗尽前就已报销。日本还属于比较爱惜飞机的,俄国人的路子更为简单粗暴,飞机发动机无故障寿命基本不超过200个小时。而80%的苏联飞行员在飞满200个小时之前就已被击落了。

“宝马公司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世界主流星型14缸气冷发动机中,同功率水平下你们的重量是最重的,同重量水平下你们的功率水平是最低的,连日本型号都比你们好。”

“这个……”说起美国的r2800、r2600比bmw801强宝马公司不敢反驳,可日本型号比自己强他们就不服气了,上次来的“护”发动机图纸不就不行么?

施佩尔仿佛看出了他的不服。甩过来一份简要技术参数:“荣发动机(轻量化大功率发动机)已是一个例子,昨天刚拿到的日本三菱公司‘火星’发动机图纸上刊载的技术指标更是如此,日本人本准备用在天山攻击机改造上。该发动机最大功率和bmw801d一样都是1800匹左右,但重量却比你们轻了近200公斤。”

“什么?这不可能”他不服气地接过来一看后却冷汗直冒,最后怎么也不肯放手,如获至宝地表示。“这款发动机我们项目我们公司接了。”

谭克博士也凑过来仔细观察。看后心动不已,如消息属实,这种轻量化气冷发动机就能方便地装在fw-190a系列上,对飞机的性能改善大有好处——他现在最头痛的就是发动机问题。

“我查找过原因,我不认为帝国技术落后,但帝国材料学研究一定存在问题,必须尽快补上这一课。”霍夫曼诚恳地对众人说,“所以我才费尽心机地丰富了各类资源与技术。希望你们拓宽思路,仔细消化研究日本专家在材料学、航空动力学、发动机领域内的成果。同时借鉴美国r2800和英国梅林发动机的成果,用改进后的工艺与材料生产新发动机,不要害怕缺资源,要什么稀有金属施佩尔部长都能给你们搞来,但一定要出最好的产品,把现有型号的最大潜力挖掘出来。”

这一点霍夫曼是深有体会的,历史上德国在二战期间一直没装备涡轮增压发动机,不是德国技术搞不出来,恰恰相反,德国有这样的前瞻研究,但因为材料学基础不扎实,稀有金属资源不足,特别是高温合金的缺口很大,造成了涡轮增压只能一直呆在实验室里;而德国的喷气发动机水平虽然世界领先,但由于金属短缺,发动机无故障寿命都很短。如果能改善这个弱点,德国的航空实力将会比历史更强,而只有航空实力提升,德国的最终胜利才有保障——不考虑空中优势,德国地面部队完全不惧任何敌人,在西线面临英美部队还能大规模占据上风。

“军备部航空专家认为,我们的液冷发动机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大,但气冷发动机的差距相对较大,这与我们更关注液冷发动机同时只有一家气冷发动机公司有关,因此对气冷系列必须格外予以关注。”德国在战前本来有宝马与布拉莫(bramo)两家主要生产气冷发动机的公司,但后来宝马公司并购了布拉莫公司,结果大功率气冷航空发动机只剩下了一家。

“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军备部决定做如下调整。”施佩尔威严地扫视了会场一周,“组建宝马-布拉莫-意大利菲亚特联合航空发动机设计局并直属军备部掌握,其中宝马组重点关注bmw801后续开发与r2800技术的掌握,而布拉莫-菲亚特则进行联合开发——他们的主导方向是日本提供的气冷发动机复原与仿制,意大利专家会分享他们的技术心得,日本发动机专家也会参与这些项目;在另一个层面,我们将会向日本派遣专家帮助他们提升液冷与喷气发动机技术,实现技术互换。”

最后一条很明显是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对等的技术互换与交流,日本是不会傻乎乎把自己最新、最好的航空技术拿出来的。不过,在航空领域日德两国尚有互相交流的余地,在坦克与火炮领域则是德国绝对碾压了,日本最后必须用贵金属或者原材料来支付这一切,德国依然会处于主导和有利地位。

“盟国之间涉及的利益调整、专利授权与经费划拨均由军备部一体掌握,总体不会让各公司吃亏,军备部还为联合开发准备了3-5亿帝国马克的经费,为各公司支付开发成本,算是对利益调整的初步补偿。”霍夫曼总结道,“大家的眼光务必请放得长远一点,战争打赢之后,整个欧洲都会掌握在我们手里,到时候想怎么授权、怎么收钱都不是问题,可万一打输了,我们所有的成果、人才、设备和工厂都会变成敌人的战利品——这是非常可怕也是绝不能发生的事情。所有的设计局、生产商都必须服从军备部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相互间开放技术壁垒,不允许有不顾大局的抵制与破坏行为——那是叛国!”

“叛国”两个字如同一阵寒风刮过,所有人都心头一颤,下意识地缩了下脖子——元首可不会开玩笑,上次叛国集团的主谋,包括一堆元帅、大将在内的大人物绞刑才刚刚执行完毕呢。

“1943年的重点是:各航空发动机公司尽可能地提升产量,除我们自身的生产需求之外,日本、意大利等国对我们的发动机需求也会大规模增加。同时,各主要飞机制造厂要去意大利布点生产、有关合作名单与对接公司由军备部统一安排,我们将首先在意大利方向实现空军装备的统一,部分不重要且要求较低的配件,请尽可能安排给本国其他企业和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的公司生产。”施佩尔最后告诉他们,“经过整顿与调整之后的帝国坦克生产能力已提升了2倍,明年有望提升到3倍,再加意大利的产出估计能到4倍甚至更多,预计能达到3.5万辆每年,我希望飞机制造也有这样的提升空间。明年上半年初步生产目标是2500架一个月,全年要求突破4万架,再加意大利方向的1万余架,一年至少生产5万架。”

看着被这个数字震惊得目瞪口呆的众人,霍夫曼告诉他们:“你们不要以为5万架很多,光美国一国明年就可以生产6万架以上,再加上英国、苏联的产量,他们的数字也许会比我们多一倍——如果不是我们的空军英雄无畏,我们现在早就被美国人的飞机给淹没了。”

各公司代表一个个站起来表态,表示将坚定支持军备部的调整与改革,坚决配合施佩尔阁下去意大利投资生产的决策,场面气氛很热烈——5万架啊,做梦都没梦见这么多,奔驰和尤莫公司本来还愁发动机怎么卖,现在要愁发动机要怎么生产才能满足需求了。

散会之后,施佩尔悄悄问霍夫曼:“元首,您真的准备生产那么多飞机特别是战斗机?”

“当然,你还没看到英美战略轰炸的恐怖,我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飞机来应付这一切,制造一架4发重型轰炸机的成本大约是20架bf-109,是7-8架fw-190,英美或许有我们2-3倍的实力,可你认为他们的国力能强过我们7-8倍?”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施佩尔心想,如果这样那干脆就别打了,趁早投降才是出路。(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