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铁十字 > 第四十九章 大河曲部之战(13)

铁十字 第四十九章 大河曲部之战(13)

作者:月影梧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6:08:53 来源:笔趣阁

虽然已对形势有了不太乐观的估计,但21集团军各军、师汇报上来的实际情况比奇斯佳科夫想象得还要糟糕,到上午10点钟,两个犀利的装甲矛头已轻而易举地捅穿了集团军的肋部,好几个联系不上的师其实已被德国人击溃了,他那道愚蠢的就地固守命令下达后更加剧了这个错误:固守意味着被德军冲击到的师面临优势兵力的突击,而没受到冲击的部队却不能离开现有防守区域去帮助协助抵抗,由于不能准确判明德军突击的方向,哪怕友邻部队心有余力也不敢擅自行动,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离开阵地后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被突击的对象,万一擅自行动引起全面崩溃则后果更为严重。所有的指挥调动全部依赖于集团军司令部的指挥,但司令部并不清楚德军的作战目标,下达的命令当然只能抓瞎。

在失去统一而有效的全面指挥后,部队战斗力的发挥就依赖于个体部队的能力,现在已不是集团军对集团军的进攻,甚至也不是师对师的进攻,而是营对营、连对连的进攻,德军在分散突击后同样面临指挥体系分散的问题,只不过他们优异的战术水平发挥了效率——这也是曼施坦因拟定计划时最根本的出发点,也是他敢用16万围困14万的最大信心。

僵硬死板的红军指挥体系、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通常遭遇突袭时只会一窝蜂地炸窝,即便他们有部分老兵做核心。但孱弱而缺乏专业能力的军官队伍依然控制不住部队,在这一点上,德**官都是经过正规训练而久经考验的。部队中老兵比例又高,突然间展开并进行战斗往往出于本能而不完全依仗于统一指挥。如果是正规阵地战,16万德军即便有一些兵力优势,也不至于快速消灭当面红军,但当16万德军与14万红军全面混杂在一起打混仗时,战术水平高下立判,战斗结果也清楚可知。

以德军第二波突击部队的第44步兵师为例。两个连分散后通过巧妙的侧翼配合歼灭了一个红军营,然后汇集成一个战斗群后配合其他营去啃另一个红军营,局部优势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而21集团军防线的漏洞也越来越大。如果此刻从空中望下去看战场局势,德军的进攻如同墨水渗透白纸一样游刃有余,一开始是星星点点的黑色,然后渗透并蚕食了白色——虽然不太均匀。有深有浅。中间还若隐若现地残留着白点,最后的发展目标是要将整张白纸都染成黑色。

在浮桥被摧毁以后,正面的德国部队和围绕弯曲部一圈的顿河就构成了对红军天然的包围圈,这也是为什么曼施坦因不试图展开兵力沿河构建包围圈的原因,只要顿河水域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顿河就像是一条天然困敌锁链,特别是弯曲部这个地方,面积不大、地势平坦。几乎无险可守,面临德军装甲突击的红军要么被赶下河。要么被迅速消灭,根本不用费尽心机去包抄。更关键的是,在7-8月份针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战役中,顿河弯曲部已让德军包围过12个师的红军,所有将领都对这一区域的地理特点熟悉的很。

朱可夫的头脑比奇斯佳科夫要清醒地多,在知道德军舰艇摧毁浮桥并控制顿河关键水域后,他立即就判断德军当阶段的整体目标必然是消灭整个第21集团军,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人报告该集团军被包围,但看着地图上400米宽的顿河围成的天然包围圈,他总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眉头也皱了起来。

考虑再三,除遵照斯大林的要求严令空军去摧毁河面上相关舰艇外,他立即以总参谋部的名义下达了三条命令:

第一、要求21集团军立即停止进攻,收缩防守,尽快将已渗透在集团军中的德军挤出去;

第二、明确已渡河成功的24集团军有关部队脱离加拉宁的指挥,转而划给奇斯佳科夫21集团军指挥,最大限度增强顿河河曲部该集团军力量并实现统一调度;

第三、严令顿河上游的西南方面军和顿河下游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加强进攻力度,不惜一切代价过河。在他看来,在德军主力被吸引在河曲部时其余部队向纵深推进不失为一个好机会——要么能迫使德军回援,要么可以突破德军侧翼防守直扑罗斯托夫,如能尽快夺取罗斯托夫并消灭盘踞在该处的南方集团军群其余部队,斯大林同志大概也不会介意丢掉一个21集团军——那就叫牺牲有价值了。

在朱可夫坐镇总参谋部的同时,华西列夫斯基飞去空军第8集团军安排部署摧毁顿河德**舰并安排空中掩护的事宜,现在这几艘驱逐舰和浅水炮艇成为21集团军与24集团军恢复联系的最大威胁,数次架设浮桥的尝试均告失败,大量步兵、炮兵倒在河曲部两岸。

在他刚刚走到司令部不久,就听见里面一个大嗓门在发脾气:“瓦西里-朱加什维利少校,你指挥的空中编队最近战斗情况简直糟糕透顶,24名飞行员没有能够击落哪怕一架敌机,整个空军第8集团军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什么?”华西列夫斯基大吃一惊,瓦西里-朱加什维利这个名字他最熟悉不过了——那是斯大林同志的儿子。第八集团军中居然还有敢当面训斥斯大林儿子的人物?空军将领什么时候这么能耐了?他仔细看了一下发现里面居然是主管空军的诺维科夫大将,一想到对方那个炮筒子脾气,他立即就释然了,心想:这大概是唯一敢仗义执言的高级将领了吧?

空军第8集团军司令员索科洛夫尴尬地站在一边,他没注意到华西列夫斯基到来,他的注意力全部在刚才那顿训斥上,可现在他既不能为瓦西里出言申辩,又不能阻止自己的顶头上司发火,真的是左右为难。

诺维科夫是到第8集团军来进行例行视察的,一听有关小道消息就火了,虽然面对最高领袖的儿子,可依然敢直斥这个花花公子的不足。

瓦西里少校也愣住了,他还是头一次碰到敢如此对他说话的高级军官,平时那些高高在上的少将、中将哪个不是像哈巴狗一样地围着自己转,别说当面指责自己,敢多说一句话的人都没有,所有人都捧着他,恭维着他,于是他的怒气在不知不觉中就集聚了起来。当然,他还是受过起码军队教育的,也有军人的荣誉感,面对空军司令员不敢过于放肆,可光挺着挨骂也不是他的做法,他想了半天,不咸不淡地顶了一句:“虽然最近我们没击落多少敌机,但我们也完成了骚扰、侦查等其他任务,而且我们编队的损失是最小的……从年初到现在我们仅仅损失了2名同志,其他很多中队都已被德国人打光过一圈了……”

诺维科夫气得差点说不出话来,他第一次发现自己低估了这个花花公子的无耻,为什么瓦西里的编队损失小,因为他总是备受保护且出动频率最低,即便在红军机群拥有空中优势的时候出动,航空师、集团军的主要领导还特意要求其他单元部队掩护他们,让战斗机去掩护战斗机,这行为真亏他们做得出来!

当然也有高级将领有样学样,将他们当飞行员的子侄塞进这个特殊队伍里,一方面试图和瓦西里拉拉关系,另一方面也吃准了这个编队地位特殊,跟着他风险最小,丧命的可能性最低——在飞行员平均飞行寿命只有100多个小时的红军队伍中,能活下来就是胜利。

说起来在编队中瓦西里是当仁不让的老大,不仅因为他地位特殊说话办事说一不二的,而且还因为他是老飞行员,技术水平相对突出,战前他就已是正规空军学校毕业的歼击机飞行员了,在战争进行到第二年,拥有这种资历的飞行员已相当少见,有这种资历且战果还仅仅只有2个的飞行员,全红军恐怕都很少了。

眼看两人要吵起来,华西列夫斯基赶紧上前打破了僵局,努力陪着小心打圆场:“这个……战绩不大理想有很多因素,德国人实力比较强、我们的部队相对年轻、经验不足都是原因,歼敌成果少的责任并不在于指挥官一人,瓦西里同志能保证部队不受损失,在对地支援和其他任务中有所建树也说明他很努力。当然,做为最高领袖的子女,瓦西里少校应该做得更好、取得更大成绩,诺维科夫同志对你寄托了很高期望,刚才这些话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他对你更高的鞭策与要求。”

一见华西列夫斯基同志亲自出来打圆场,索科洛夫悬着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他心里对华西列夫斯基暗暗竖起大拇指,不愧是能当总参谋长的大人物,这种两头和稀泥的本事还真不是能轻而易举掌握的。(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