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大隐 > 第六百六十章人多瞎胡乱

大隐 第六百六十章人多瞎胡乱

作者:疯神狂想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12:00:46 来源:笔趣阁

“大汶口文化的影响范围,肯定达到了这里,甚至这里也属于大汶口文化的一部分。”唐宝宝道。

“我们就这么办吧!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走,继续留在这里只能是自找麻烦。”有了办法,于山当机立断,直接离开这里。

其实于山的想法还是不少的,发现了一种未知的文字,自然是先要找人翻译一下,看看价值怎么样。

如果没有任何价值,他直接雇佣一些挖掘机,把那个土丘挖开,拯救一下那几只小鬼就好了。

当然,如果有价值,就不能粗暴的进行挖掘了,而是需要慢慢的考古。

想要找人翻译文字,最简单的还是去大学之中,寻找历史、考古方面的专家教授,而泰山学院虽然弱了点,但是这方面的人才也是有的。

给那位副院长打了个电话,于山立即得到了肯定的答案,而且从李副院长那兴奋地言语之中,于山知道,他这次是找对人了。

等到他拉着两位小美女到达学校的时候,学校已经安排人在等他,当然,李副院长也在。

看着四五个人在等着,于山笑着道:“没必要这么兴师动众的。”

李副院长笑呵呵的道:“我们学校的老师,不就是为你们学生服务的吗?那些石刻呢?”

李副院长这么说,于山竟然无言以对,不过,这位像官僚更多过学着的院长,能够认识夏篆?

“东西都在后车厢,我这就搬下楼。”于山早有准备,打开了后车厢,里面堆满了一些碎石块。

“咦?还真的像是夏篆,在我们附近找到的?”李副院长还真是有点本事,他拿起一块石头,立即认出了上面的文字。

“这是水字,确实要比甲骨文更加优美,也更加容易辨认。”李副院长有点惊喜的道。

“能认出来?”于山也充满了惊喜,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认出来了,看来这位能够当上副院长,绝对不是侥幸。

“哈哈,如果真是夏篆,可不是那么容易认出来,只不过这个水字更加容易认识,这个是爱,也很容易认识。”李副院长小心的拿出一块块碎石,很多他只是看一眼就交给身边的人,而看了十几块,他就认出来了两个字。

李副院长的小心翼翼,还有认出一个字之后的欣喜若狂,立即逗笑了唐宝宝和秋芙蓉。

李副院长看了一眼两个美丽的小姑娘,笑着道:“我有点搞笑是吧?知道仓颉书?小姑娘还需要学习啊!”

唐宝宝和秋芙蓉能够在这个年纪考上大学已经很不错了,其他知识就算了吧!

不要说仓颉书,她们连历史书都了解的不清不楚。

于山倒是知道“仓颉书”,这个历史上曾有记载,南宋郑樵《通志.金石略》说:“仓颉石室记,有二十八字在仓颉北海墓中,士人呼为藏书室。周时自无人识,后李斯识其八,叔孙通识其十三,孔子至齐尝访焉。”

所以,于山也知道李副院长为什么高兴,周时自无人识,后李斯识其八,叔孙通识其十三,而李副院长虽然站在了历史巨人的肩膀上,但能够轻易的认出几个字,也是很厉害的。

“这个字是禹,如果引申猜测的话,禹字后面的这个字,很可能是王字,而刚才那个水前面的字,很可能是治水,这很可能说的是禹王治水,也就是我们知道的大禹治水,难道这又是一个夏本纪?”

李副院长很快,就忘了其他事情,蹲在车厢跟前,研究起石块上的文字。

“哈哈,我知道了,这跟岣嵝碑文很像啊,如果这样来翻译的话,我认识的字就不是十几个了,而是几十个。”刚开始的嘟囔的李副院长很快就哈哈大笑起来。

“老李,你在这里发什么疯?”这个时候,一名教授从这边走过,正好看到李副院长蹲在那里,没有任何形象的大笑。

“老赵,你快过来看看,看我发现了什么,这是夏篆,内容跟夏本纪和禹书、禹贡的一部分相似,我已经认出来了不少自己,可惜太过零碎了,增加了辨识的难度。”李副院长看到了那老教授,立即兴奋的喊道。

“夏篆?有多少字?”老教授快速的跑了过来。

“咦,你排列出来的,还真的跟岣嵝碑文相似。”老赵也趴在地上,研究起了那些石块。

于山听他们说了两次岣嵝碑文,也十分感兴趣,他掏出手机,搜索了一下,果然有这方面的记录。

衡山岣嵝峰有“岣嵝碑文”七十七字,算是先前发现的夏篆最多的一个地方,加上前人发现的,总共一百一十七字。

至于衡山《岣嵝碑文》,最早见诸三国魏人张揖选编的《广博》一书,内有“岣嵝峰上有岣嵝碑”之句。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一文中,也记载了“禹碑皆蝌蚪字”的内容。

岣嵝碑记录了大禹受命于舜帝,从冀州出发奔波四方,随山刊木,导水入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治平了洪水。

岣嵝碑的内容与《禹贡》的文章一致,与《史记》中的《夏本纪》篇中关于大禹治水的历史内容十分吻合。

另外,与保利集团收藏的青铜器[遂公盨]上的大禹治水的铭文,很接近,但从字体上看,岣嵝碑的铭文要古老许多,辨认难度大。

其实,辨识难度大完全是因为发现的文字太少,就像刚才李副院长,单独的一个字,他不认识,但是一句话当中,只要认出几个,其他就能够猜到。

看着李副院长和赵教授有点疯魔,于山赶忙提醒,这里而可不是研究这个的好地方。

果然,于山一提醒,政治觉悟十分高的李副院长,就有了警惕之心。

夏篆在哪里出现,都是会造成巨大轰动的,而他们一个院校,虽然也算本科,但跟国内其他大学一比,就只能呵呵了。

所以,他赶忙吩咐人,把所有石块全都搬到了实验楼。

“都小心一点,要是摔了任何一块,都是犯罪,这些都是国宝,国家特级文物。”一边走,李副院长一边威胁那些他找来的学生,或者是年轻老师。

于山和唐宝宝、秋芙蓉面面相觑,世事无常,这也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在于山他们发现这些夏篆之前,这些石块,只能放在一片乱坟岗上风吹日晒。

如果有人过去,也许还能撒泡尿在上面,让这些石头加快风化的速度。

但是,在确定了它们的文化价值之后,这些就是国宝了,摔一下就是犯罪。

以后不要说对着上面撒尿,就算想要跟它们拍个照,也得请示之后排队才有机会。

进入了学校的实验楼,得到消息的一些教授,全都聚集了过来,这人多了,各种说法都出来了。

“这根本不是夏篆,应该是甲骨文的一种,最好的证明就是它们都是象形字。”

“你家的甲骨文是这样的啊?”

“这也许是一种没见过的甲骨文,所以并不一定就是夏篆。”

“对,夏朝存不存在还不好说,夏篆就更加难以证明。”

“你说夏朝不存在,就真的不存在啊?”

“那你怎么证明夏朝存在?”

“夏朝存在的证明有很多,我就知道的就有三种证据。”李副院长道。

“关于夏代存在的证明,首先是在一些古代的著名典籍上,都有着关于夏的一些史实记录,例如,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上,就有‘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这样的句子;在《尚书》上也有记载,‘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在《尚书》中还有‘殷革改夏命’之类的说法,《左传》、《国语》仅引用夏书、夏训、夏令中的材料即达19条,所记夏代的事迹有34则。”

“这第二个证明是,商革改夏命之后,其实还留存下来不少的夏王室同姓封国,比如,一直到了周朝时,夏王室的同姓封国尚有杞国、缯国得以延续着。这是夏朝曾存在于世的最强有力的证明!”

“第三个证明,则是根据最新的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及研究结果,国内的历史学界都普遍认为,比殷墟更早的二里头文化一到四期都属于夏文化时期。

现在的国内主流史学观的确认为,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二里头为夏代一个王都之所在,****两代在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有相当长的时期存在交集。

而如王国维先生所说,殷墟的发掘,甲骨文的研究,验证了史记上所记载的商代世系的完全正确,这些还不能证明?那什么才能证明夏朝的存在?”

“……****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迩。政治亦然。”

“王国维先生的意思是,其实后世的人们对于夏的认识是存在误区的,事实上,夏跟商之间文化是相近相似的,政治上也很趋同,王国维先生的意思很明确,他认为,夏应该是确凿无疑地存在着的。”

王国维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甲骨四堂之一,他是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他认为夏朝存在,还是很大的可能的。

“可是,截止目前,夏代王族世系在商代以前的考古文字记载,从来没被发现过,包括你所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也没发现关于夏王室的只言片语的记载。

这怎么能证明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文化的遗址呢?有点牵强了吧?我认为你刚才所讲的那三个证明都很牵强,并不能证明夏的存在。”

“你所说的《尚书》目前已经被证明是伪书,诗经上关于大禹的记载,我认为只不过是人们,对一个传奇英雄人物的缅怀,根本不能证明夏的存在。

至于你说的,夏王室分封王国在商周两朝的延续,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那些封国,就是夏王室后裔的封国呢?没有吧?没有就老老实实的听着。”

“尚书是伪书?你能够证明啊?你证明的是伪书?给我证明一个看看。”

......

人多瞎胡乱,而说着说着,就歪楼了,于山在一边也算长见识了,听这些教授争论,简直比在网上浏览那些帖子都热闹。

“停,都不要胡乱攻击人了,能不能证明这是夏篆,其实很简单,找出更多的石刻,或者把这些字全都翻译出来,看看到底写的是什么,万一是记录的一段世人未知的历史呢?”

“对啊!这些石刻都是哪来的?”

“不管是哪来的,这些石刻都很珍贵。”

“这还用你说,就算是甲骨文......”

“一听你这个话就不专业,什么是甲骨文?刻在甲壳和骨头上的象形字,被人称为甲骨文,这明明是刻在石头上的,肯定不是甲骨文了。”

“这是象形字吧?跟甲骨文差不多吧?这还不能证明是甲骨文?”

“停,又陷入死循环了,我们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找出这种文字的来历,而不是在这里讨论它是不是甲骨文。”

“对,争论这个有什么意思?你们博学,你们滔滔不绝,来,谁过来认一下这些字,看看到底是什么意思?”

“怎么了?都不说话了?不是都很厉害吗?就算为了表现你们的厉害,也过来说一下啊!”

这么说了,还真没有几个人出头了,在国内能够认识夏篆的都没有几个,就不要说在泰山学院了。

其实不是夏篆真的比甲骨文更加难以辨认,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成段落的,大篇幅用夏篆书写的文章太少。

如果是一段完整的文字,字数还比较多,那么通过确定一些简单的象形字,加上推论,揣摩段落的意思,怎么也能够推断出一些文字念什么,是什么意思。

但是,夏篆发现的数量太少,大多数十分零散,所以才会更加难以辨认。

而这次发现不同,就算没有特别计数,于山发现的这些石刻上的文字,都超过了几百个,比以前上千年发现的都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