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364章 捷报频传

大宋将门 第364章 捷报频传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28:02 来源:笔趣阁

从大战开始,赵祯就处在高度的紧张之中,几十年的文恬武嬉,岂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他有很多的抱负和设想,要兴利除弊,要留给子孙一个盛世太平。可是真正做起来,才知道有多难。

河北军团,经过整顿,能拿出来使用的人马不到7万,素来以人马众多著称的大宋,对比起辽国,居然形不成兵力优势,赵祯能不汗颜吗?

“狄爱卿,我大宋的军制真的遭到了这个地步?”

狄青不敢隐瞒,“回禀圣人,空饷缺额,这是历代以来的痼疾,而且这几十年来,朝廷缺少选拔将领的规程,致使将领昏聩不堪用,除了捞钱贿赂上司,就没有别的本事了。”

狄青隐瞒了真正的原因,作为一个厚道人,狄青是不会随便告黑状的,哪怕是证据确凿!

大宋的武举同样分成三级,取解试,会试,殿试,其中最重要的是会试,也就是兵部主持的,如果说历来科举难以避免黑幕,那么武举从里到外,全都是黑的。由于宋代对武将的要求很高,希望文武全才,弓马骑射合格,还要能写文章,才能通过科举。

看似很有道理的设计,根本是玩人的!

首先弓马骑射的难度降下来,稍微练几下子就能通过,反而有真功夫的人占不到便宜。

至于考文章,这就更扯淡了,能把文章写得花团锦簇,人家为什么不去考文举,何必浪费精力!

而且文章取士,真的难分优劣。

说白了,从武举出来的人,都是半吊子,功夫不怎么样,文章本事也稀松平常,典型的废物点心。遍观整个大宋朝,就没有哪个名臣名将是从武举出来的。

当然武举的衰败谁都看在眼里,归根到底是缺乏人才,在庆历新政的时候,范仲淹就提议仿效各地的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将才。

想法很好,可惜武学只维持了100天,就惨淡收场,原因很简单,根本没有人报名!

长期的重文轻武,大宋朝欠的债太多了。

赵祯环顾左右,除了狄青能参赞军机之外,其他人都不行,在地方上,领兵的大将更是匮乏,这几年勉强冒出来的只有王良璟,其余杨怀玉等人还太嫩。

到了打仗的时候,不得不用古稀之年的王德用,不得不把王宁安拉来充数!

面对如此凄凉的局面,赵祯真是想哭,却又欲哭无泪!

“无论如何,这一场大战结束,朕都要复兴武学,真正培养能领兵打仗的大将。”

听到赵祯的话,狄青止不住泪水涌动,十分感慨,“诚如是,我大宋有福了!”

赵祯满脸苦笑,“补救而已,但愿为时不晚!”

君臣刚刚商量完,突然有急递送来,赵祯已经下令,凡是河北发来的,全都直接送到御前,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许耽搁,迟延片刻,就以贻误军机论处。

赵祯拿起了王德用的急递,还没看完,他就急得大拍桌子。

“荒唐,荒唐!”

赵祯怒了,王德用那么大的年纪,怎么能让他去霸州顶着,这大宋真的就没人了么?

狄青见皇帝无比震怒,脸色青紫,他急忙躬身,询问缘由,赵祯忍着气,把急递扔给了狄青。

“你看看吧!”

接过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狄青脸上也发烧了,耻辱,真是天大的耻辱!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只是狄青终究比赵祯更懂军务,他思量一阵,“陛下,臣以为王老将军更熟悉军前的情况,他去霸州虽然担着风险,但凭着老将军的经验,守城绰绰有余。而且王家父子,一个奇谋百出,一个能征惯战,凭着他们手上的兵力未必不能重创辽兵。”

注意,狄青用的是重创,他都不敢相信王家军能赢。

狄青向赵祯建议,京城的5000静塞铁骑立刻做好出征的准备,一旦河北战场有失,狄青愿意亲自领兵,和辽寇决一死战!

赵祯很无奈,却又没有别的办法,接下来的几天,皇帝十分烦躁,他都不去皇后的宫中看望小皇子,生怕把不好的情绪带过去。

他因为一时的愤怒,居然重责了好几个宫女太监,还有人被打成了残疾。

事后赵祯很后悔,但是就是控制不住,他就像是随时要爆炸一样,尤其是面对着朝中的几位相公,更是没有好脸色。

赵祯一再催促粮饷,同时又下令贾昌朝,要参照官学的规模,每一所官学都要对应一座武学,双方招生数量要持平,而且武学要有更多的补贴,要给战马,给弓箭……

皇帝如此抬举武学,弄得很多文臣心里都不舒服,有心反对,可是在这个关头,谁有胆子上书啊!

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五天的光景,河北再度送来急递,这次是王宁安送来的,他上奏赵祯,耶律洪基绕道攻击保定军,沧州兵已经出动,去截杀耶律洪基。

这道急递送来,政事堂立刻炸开了。

开什么玩笑,耶律洪基四万人,沧州兵有多少,不到两万,能出动多少?按王宁安的说法,只有区区一万人!

以一敌四!

当你们是什么?天兵天将啊?

人马对比调过来还差不多,想靠着一万人击败辽国大军,根本是痴人说梦,而且耶律洪基是辽国太子,手上的人马都是辽国的精锐,岂是闹着玩的!

“老臣以为,应该立刻给王大人下旨,让他小心谨慎,不可轻敌。”说话的是曾公亮。

韩琦眼珠乱转,他也想站出来,说两句,可问题是韩琦觉得王宁安这小子非常邪性,多少次明明是必败之局,都让他给扳过来了!

铜价之战如此,渤海国的事情也是如此……假如再闹出一次来,他韩相公就没脸在朝堂混了。

为了稳妥起见,他只能给王尧臣使眼色,让他说话。

王尧臣没有办法,不得不站出来。

“曾枢相,以我之见,此时给王大人降旨,已经晚了,只怕连保定军也未必保得住了!”

曾公亮黑着脸道:“王相公,切莫胡言乱语,扰乱军心!”

王尧臣轻笑道:“非是我有意如此,奈何王大人年轻气盛,不知轻重,以一万人马,如何能胜得过辽国四万铁骑?他战败了倒是小事,可是河北门户洞开,京城不安,后果如此严重,真不知道谁能承担!”

他还想说下去,贾昌朝偷眼见赵祯脸色铁青,显然很不高兴,他不能不说话了。

“王相公,此时不是说风凉话的时候,你有办法拿出来,没有办法就多想想,不要随便说话!”

天可怜见,王尧臣也是参知政事,堂堂副相,被人家当小孩子教训,一时怒冲脑门,头发都立起来了!

“还能怎么办!当然是加强戒备,要先保护京城安全,再派人去大名府督师,如果让辽兵破了大名府,什么都晚了!”

这时候王尧臣把目光转向了狄青,冷冷道:“狄枢相,眼下朝中只有你能征善战,河北的大局只怕要你去主持了,狄枢相不会推脱吧?”

狄青听出了王尧臣的讥诮之意,没有办法,当年王尧臣考中状元,东华门唱名,风光无限。而当时的狄青还是个贼配军,别人都羡慕状元风光,年少轻狂的狄青却放言,未必比不上状元……

几十年过去了,狄青果然做到了枢密使,位置超过当年的状元郎。

从此之后,人们对狄青充满了敬畏,提到他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当年的状元郎拉出来,尤其是最近几年,王尧臣频频被拉出来鞭尸,让王相公无比郁闷,对武夫的偏见越来越深,已经到了偏执的地步。

狄青平时对诸位相公都非常客气,甚至以师礼对待,只是他的退让换不来尊重,人家反而变本加厉。

狄青脸色阴沉,终于大声说道:“王相公,狄某非是怕死之人,如果真的需要,狄某百死不悔!如今霸州不失,王大人未败,就断言辽兵要杀过来,根本是无稽之谈!陛下,以臣之见,王大人至少有一半的把握,击败耶律洪基!”

王尧臣恼羞成怒,“狄青,只有一半的机会也敢拿到朝堂上说事?须知道一旦王宁安败了,后果何其严重!你负担得起吗?”

啪!

毫无征兆,赵祯突然拍桌子了。

“都不要吵了!看病问大夫,教书请先生。朕信得过狄爱卿的判断,也信得过王卿的本事,只管等候消息吧!”

接下来,又是差不多难熬的一天,赵祯几乎等得发疯了。

就在几乎要崩溃的时候,消息终于传来了。

“捷报,陛下,红城寨大捷!王大人大破4万辽兵!”

赵祯一听,居然激动地站起来,抢步抓过捷报,撕开了观看,才看了几行字,赵祯就放声大笑。

“王卿果然没有辜负朕!”

刚看完这份捷报没多久,又有人跑进来。

“捷报,霸州之围以解,王老将军安然无恙!”

赵祯更是兴奋地手舞足蹈,一旁的王尧臣却是老脸通红,冷汗直流,站在那里,就像是个小丑儿一般!

这还不算完,转过天,又是连续捷报传来,王良璟大军渡过巨马河,攻占新城,辽兵再次溃逃……好嘛,都杀进辽国境内,真是虎将强兵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