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128章 六艺学堂的实践课(五更)

大宋将门 第128章 六艺学堂的实践课(五更)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28:02 来源:笔趣阁

大宋的汴京,拥有无数的光环,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规模最庞大,市容最整齐,文化最兴旺,娱乐最丰富……有最良心的下水道,有彻夜不眠的夜生活,一个看门的小官甚至都比蛮夷之地的国王过得舒服。

如此多的美誉,加在汴京,让这座城市光彩万丈,光耀千古……只是王宁安很不欣赏汴京,算一算吧,汴京都是什么人撑着?

首屈一指的是皇帝和老赵家的宗室,然后是宫里的太监,世袭的勋贵将门,还有满朝的高官,天下各地的学子,以及号称几十万的禁军。

这些人加起来,还有他们的家眷,至少占了汴京常住人口的八成。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创造财富!

换句话说,汴京的繁荣完全是建立在吸纳整个帝国血液的基础上,里面的人负责分配财富,消耗财富,却不生产财富。

汴京就像是一座云端的城市,繁华却没有根基,一切都靠着外面供给,却不创造任何东西。面对铁蹄践踏,丝毫没有战斗力,天门洞开,城中的天之骄子都变成了野蛮人的奴隶,繁华的图景被撕得七零八落。

王宁安心中的城市不应该是这样,一座有生命力的城市首先要有产业,有强悍的创造财富的能力,提供优质商品,而不是单纯的消耗。

他规划的沧州,首先是捕鲸,这是城市的根基。初期要有20艘捕鲸船,每一艘按100人计算,这两千人就是沧州的工蜂,负责采集花蜜,提供城市发展的动力。

站在一处礁石上面,王宁安颇有种指点江山的感觉。

“这一片就是码头,需要立刻平整土地,建设船只停靠的避风港,还要一个修船的作坊,至于造船,等到招募到工人再说。”

离开码头,就是交易市场,捕捉的鲸鱼在这里分割销售。

穿过市场,就是一片作坊,负责腌制鲸肉,熬出鲸油。紧挨着鲸油作坊,就是制作蜡烛和肥皂的区域。

生产出来的东西包装好之后,就由车队运走,分销各地。

整个流程,就是新城市的中轴线,也是财富创造线!

在城区的北部,有办公的衙门,生产弓弩的军需作坊,还有缝制衣服铠甲的工场,以及学堂,医馆,庙宇等等建筑。

城区的南边,主要是酒饭茶肆,青楼书馆,总而言之,是给出海渔民提供放松休息的地方,外地来的商人也可以到城南放松娱乐,洽谈生意。

北部办公,南部经商。

这就是未来城市的大格局,为了保卫城市的安全,在西门外设立大营,驻扎人马,南部建立一道外城,保护从四周乡下过来的小商小贩。

整个城市并非四四方方,规矩森严。坊市绵延,工场作坊星罗棋布,别具匠心。

“二郎果然是有大丘壑!”

欧阳修不停赞叹,只是老夫子忧心忡忡,“这么大的工程,花费可不少,老夫却没见你着急,莫非真有点石成金的本事不成?”欧阳修自己都笑了。

王宁安一拍胸脯,“点石成金不敢说,但是有很多人捧着钱找上门,是吧?韩老哥!”

韩维凑过来,笑着说道:“为了救济灾民,我们韩家不辞劳苦,愿意出钱50万贯,协助二郎,尽快把码头建起来,时间不等人啊!”

他说得煞有介事,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只是过去一年多,怎么不见你们韩家出钱救济?还不是看到有利可图?

欧阳修猜的不错,王宁安已经将河北东西两路的蜡烛和肥皂的代理权交给了韩家,顺便还在码头划了一大块土地给韩家。

光是蜡烛和肥皂,一年就有几十万贯的收入,而码头运作起来,更是寸土寸金,韩家以往都把功夫放在了土地上面。拼命兼并土地,收取租金。

自从和王宁安混了之后,烈酒走私,白砂糖,捕鲸……哪一项的利润都远远超过收地租。虽然韩家还是迷信土地,但是却也更看重商业利益,这一步就是韩家转型的关键!

韩家如此,曹家更不会落后,他们圈占了更大的一片,甚至准备组建自己的捕鲸船队。除了他们之外,早先和王宁安走的很近的杨家也动作了,他们拿出了二十万贯,也要分一杯羹。

还没怎么样,王宁安手上的启动资金就差不多150万贯,欧阳修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百姓常说赚钱难,朝廷岁入不少,开支更大,年年闹亏空,跟无底洞似的。

怎么王宁安就有聚财的本事,貌似这小子从来不为钱发愁,真是邪门啊!

“这就是把握商机!”

王宁安给欧阳修上起了经济课,“我大宋不是缺钱,是缺少投资的机会,有钱人宁可把铜子埋到地下,也舍不得拿出来。而我,恰恰给了他们投资机会,鲸肉卖得好,各种衍生品层出不穷,眼看着是暴利,谁都想插一脚。我是害怕泡沫,才严格控制投资人的资质,信不信,只要放开了,还有十倍的人捧着钱,嗷嗷叫着,要送给我呢!”

欧阳修很讨厌王宁安嚣张的样子,却不得不承认,这小子还真不是吹牛,至少他的同僚门生就不止一次写信过来,想要参与其中。

“算你能耐,赶快把城建起来,安顿灾民吧!”

“醉翁,你又错了,城可不是我吹口气就能来的。”

“那你还要怎么样?”欧阳修怒道:“你不是有钱有粮了吗?”

一听这话,王宁安心中好笑,醉翁又糊涂了,他完全想不到建一座容纳二十万人的大城市是何等庞大的工程,那点钱和粮食,勉强就是个首付,后面还有按揭呢!

“这是给灾民建的城,未来他们也要在城市谋生,付出点汗水,没有问题吧?”

欧阳修瞳孔紧缩,疑惑道:“你是想让灾民当工人?”

“没错。”

欧阳修立刻警觉起来,“二郎,夏竦也是这么干的,老夫听说六塔河饿死了不少民夫啊!”

“哈哈哈,醉翁,灾民在我的眼中,是日后创造财富的工具,在夏竦的眼里,是维持他相位的工具,同样是工具,其中的差别醉翁肯定清楚。”王宁安自信笑道:“放心吧,我会好好对待灾民的。对了,咱们六艺学堂不是要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吗,眼下就是个很好的实习机会,怎么样,醉翁可舍得把你的宝贝疙瘩儿交给我?”

……

到了六艺学堂只有几个月的功夫,苏轼却舍不得离开了,这里真是太有趣了。除了丰富的课程之外,还有马术、箭术、游泳、武术、相扑……能想到的东西,应有尽有。苏轼精力旺盛,对什么都有兴趣,短短的时间,已经成为学堂的明星人物,深得几位老师的喜爱。

儿子出名,苏老泉都老怀大慰,脸上有了笑容。

这不,学堂又来了新任务。

暑期实践:诸位同学们,你们一定都以为自己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志,只是缺少施展的舞台。古往今来,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他们何其不幸,一辈子都没有兼济天下的机会。恭喜你们,有幸加入了六艺学堂,学堂将提供给你们最为宝贵的实习机会。三个月的时间,你们可以自愿报名,凡是觉得可以胜任,都能得到一块土地,上百名灾民,你们的职责就是把他们安顿好,让他们有一个新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报效朝廷,牧守一方,乃至宰执天下,从这里开始!

同学们,王老师在呼唤你们!!!

如此个性十足的文字,更加个性十足的内容,不用问,一定是出自王宁安之手。

既然要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不实际做事怎么能行!

只可惜士人一直寒窗苦读,哪怕通过科举,也只是证明他们经学过人,才华横溢,至于办事的本事如何,谁也说不好,历史上高分低能的进士比比皆是。

这不,王宁安为了六艺的学生,创造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亲自组织百姓,建造一个坊,可不是个容易的事情。

“建房子太累了,大热的天,能晒破皮,还要管好些百姓,其中不乏刺头儿地痞,绝不轻松。不参加最好,听五叔的,就说家里长辈想你了,回家待些日子再过来。”韩维循循善诱,劝自己的侄子放弃。

韩宗武似乎没有听得进去,闷头看着告示,仿佛要吞下去似的。

“他呢?”

“谁?王宁安啊?”韩维随口道。

“嗯,他干什么?”

“当然是统筹全局了,城区设计图是他做的,分工落实也是他安排的,我们这些人都听他的调遣。”

“哼!”

韩宗武的拳头攥紧了,拧着眉道:“他能统筹全局,我连一个坊都建不好?”

韩维看着气鼓鼓的侄子,叹道:“不好比的,王宁安聪慧过人,手段非常。你光念过十三经,只学了些圣人道理,那个……不能当饭吃的。”

又被鄙视了,我这么有个假叔叔!

“一窍通百窍通,就不信做不好!”

说完,他抓起毛笔,在告示下面愤然填上了名字,气势汹汹就去报名了。他走后从屏风后面,王宁安迈着方步走了出来,笑呵呵道:“我终于发现你侄子的一个优点,不服输,很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