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三国有些乱 > 第六十二章,传国玉玺(上)

我的三国有些乱 第六十二章,传国玉玺(上)

作者:木子小花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1 02:35:24 来源:笔趣阁

“就是有劳元化先生一行!”郭嘉没有让刘备开口问,肯定地说:“迁移百万之众,就怕路途上生病,有元化先生去,就没大问题。”

“奉孝之见善也!”刘备当即命人传过华佗。还好华佗没有留在虎牢关或汜水关,那两处都其亲传弟子在管理那近十万的伤兵。

“那么粮食问题袁盟主会处理好么?”刘备还是有些不放心地念叨着:“云长他所带的粮草可有限,沿途又无法供给。”

“放心,袁家的底蕴不是常人可以想象到的。袁家为了全这盖世功勋,会处理好这百万之众返洛阳。”荀攸笑着说:“袁家有了这莫大的功勋,只要日后不作大死,天下如何风云变幻都有他袁家一席之地。”

“嗯,就算如此,云长他们在支援没到位之时,免不了要吃点苦。”刘备点点头说:“算给他们一点考验和磨练吧!”

“行军打仗也是如此,管理和指挥队伍,二将军他们应该从中获益非浅。”郭嘉没心没肺地附和着。

在袁绍袁大盟主还没作出反应之前,华佗带着百余弟子,在一支精骑的护送下,携带部分粮食和药材,一人双马地出发了。

……

“曹孟德,活该!”袁绍得到刘备转呈的急报,开口就是埋汰不听话的小弟曹操。

“没想到刘备军截下了百万之众,算他刘备识数!”袁绍对刘备送自己这么大的一个功劳还是满意的。

袁绍参加讨董联盟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名利。袁家什么都不缺,缺的是一个名正言顺荣登大宝的机会。什么讨董,什么报叔父一家的血仇,都可以放置于一边。

袁绍对接应百万人回洛阳没有半点纠结,为了施恩百万人,拥有仁义之名,些许人力财力,袁绍还没放在心上,袁家也不在乎。袁绍和袁家就有这么拽。

下了决心的袁绍是恐怖的。一时间快骑四出,一车车粮食运出洛阳,一批物资运进洛阳,一时之间洛阳就成了粮食物资的中转站。当然,迁移队伍前期还是少不了吃苦挨饿。

迁移队伍在稳步返程,支援和接应也有条不紊地进行。洛阳城的恢复工作也如火如荼进行,如清扫宫殿,掩上被掘陵墓等。

在此之余,一众诸侯又是该喝的喝,该吃的吃,派对不断,欢乐无限。其中孙坚有点不合群,不参加集体活动,常常独自带着亲卫乱逛。其实来讲,被董卓搬迁一空的洛阳还真没什么好逛的。

一天,孙坚和程普带着数名亲卫来到了有点败废的建章殿。说来也巧,当孙坚等人来到建章殿南殿时,南殿中央的一口井里隐现五色毫光。

“咦!”修为早已经是内气外放境界的孙坚,很明显地感觉到了这口井里的异常,轻咦一声道:“来人,下井一观,看有无异常。”

孙坚的数名亲士点起火把下井打捞,捞起了一具女尸。女尸是宫装,也不知淹于这井中多久,其尸未腐烂败坏,其颈下有一偌大的锦囊。

在孙坚的示意下,程普上前,将其锦囊解了下来,打开锦囊,可见其中有一朱红小匣,小匣被金锁锁住。

“将军!”程普不敢轻易打开金锁,便将锦囊及小匣一并交于孙坚。

“将女尸掩埋。”孙坚收起入怀,命令亲卫后,就和程普两个离开了建章殿。

孙坚和程普回到自家营寨,屏退左右,孙坚的大手有点颤抖地掏出锦囊,拿出小匣放在案几上。

“德谋,此宝你有所知否?”孙坚心神有点激荡地问程普。

“将军,你我都心中有数,何不启开一观,以证我们心中所想。”程普吞了吞口水,心情一样不平静地说。

“嗯!”孙坚一用劲,金锁应声而开。只见是一王玺,取出一观,其方圆四寸,上锈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果然是传国玉玺!”孙坚和程普同时惊呼。

“将军,今天授将军,必有登九五之份。此处不可久留,宜速回江东,以图大事。”程普恭声道:“刚才数名亲卫应除之,以免泄于旁人之耳。”

“不,是我亲卫,我信之!”孙坚不以为意地说:“我马上与众人辞行,我们回江东去。”

“善!”程普也没执意要杀人灭口。孙坚和程普都没料到的是,就在他们进自家营寨之对,孙坚私藏传国玉玺之事已有人密报袁绍。

甚至一时间已传得一众诸侯人尽皆知。由此可见联军是多么的透明,间谍又是如何的无所不在,孙坚的亲卫之中都有袁绍的死间。

……

“都说孙坚获得传国玉玺,并且私藏了起来,大家怎么看?”刘备一得到密报,就召过荀彧,荀攸,郭嘉,公孙瓒四人相议。

“肯定没错了,没想到李儒如此大手笔,连传国玉玺也拿来作诱饵。这下关东诸侯讨董联盟更是崩啦!”郭嘉轻巧地说:“弄不好江东猛虎真的要搭上性命了!”

“奉孝说的没错!传国玉玺这么重要之物,怎么可能扔在建章殿南殿的井中。绝对是李儒故意为之,分化一众诸侯,够狠的!”荀攸肯定了郭嘉的论断。

“不是说十常侍之乱,劫少帝和陈留王走北邙时,宫内太乱遗失了么?”刘备不解地说:“也许是那时就被人扔进了建章殿的井里呢!”

“可能么?董卓盘据宫室久矣,宫内又人多,焉有早不发现之理。”荀彧笑答:“偏偏乌程侯一去就发现了,这天下都没这么巧的事。”

“不出意料,孙坚马上就会辞行回江东,到时不就一切清楚了。”郭嘉有点幸灾乐祸地说:“到时少不了一场大戏,我们且拭目以待。”

刘备点点头,表示明白了。又有点好奇地问:“传国玉玺我真还没见过,是由玉石所制吧?”

荀攸接口道:“我倒见过,确实由玉石所制。此玉此玉是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载而进之楚文王,解之,果得玉。”

“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为玺,李斯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字于其上。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风浪大作,舟将覆,急投玉玺于湖而止。”

“至三十六年,始皇巡狩至华阴,有人持玺遮道,与从者曰,持此还祖龙。言讫不见,此玺复归于秦。来年,始皇崩。”

“后来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光武得此宝于宜阳,传而至今。”荀攸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宝。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谓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传国玉玺是皇帝行使权力的信物,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宝玺甚至比皇帝本人更重要,因为失去了宝玺,皇帝就失去了所有的权力。

自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宝玺制度后,这套制度被历代王朝沿用,一直到清末。

历史上对宝玺的记载大多十分简略,语焉不详。且不同时期的记载常有互相矛盾之处。加上现存宝玺只有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代二十五宝,清以前的宝玺全无踪影,只有一些印拓流传至今,使现代人对历代宝玺知之甚少。

“侯爷,你对传国玉玺有兴趣么?”郭嘉在荀攸详细介绍了传国玉玺后,对刘备问了个扎心的问题。

还别说,连一直没有开口的二货师兄公孙瓒也十分感兴趣地盯着刘备看,想听听刘备会如何回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